-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拉伸试验试验方法概述
- Jerry?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部分步骤图片已删除,学习和交流可联系xujianpub@139.com
依据: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工具:钢尺、剪刀、小刀、橡皮筋、设备配套引伸计、内六角扳手等,依据试验项目部分选用。
5.1 样品基本要求
样品整体要求无影响其性能的明显缺陷,如凹陷、毛刺、非圆滑过渡、形状公差过大等,否则将导致试验结果偏差。同时样品试验过程中应保持清洁,不允许表面附有任何影响试验的附着物,如油污、标签纸等,应将其去除。
具体尺寸及形状公差参照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
截面形状区分
尺寸/mm
适用附录
薄板、板材、扁材
0.1≤a<3
B
a≥3
D
线材、棒材、型材
<4
C
≥4
D
管材
-----
E
5.2 板材类尺寸参数示意
备注:尺寸参数对于不同截面形状会有变化,详细参考GB/T 228.1-2010第22页至第25页。
6.检测步骤
6.2试验准备
6.2.1 样品准备
观察样品类型与形状,是否符合步骤5中所需要求。若样品不符合要求,则需要对样品进行加工,使其尺寸要求满足步骤5。加工方式一般有车削、线切割等,对于薄铝板等可用剪刀裁剪至规定尺寸,加工需注意避免缺陷、弯折。对于同一样品,切割方向可能会影响材料的拉伸性能,需要参考具体标准规定,若无相应规定,一般切割方向为纵向。
6.2.2 尺寸测量
对满足步骤5的样品,测量每个样本尺寸参数,一般在不同位置测量3次,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在原始记录中记录平均值。对于板材,测量其平行长度的厚度和宽度;对于棒材,测量其平行长度的直径;对于管材,测量其外径和壁厚;对于管材的纵向切割弧形试样,测量其宽度、外径和壁厚;对于异形试样,测量并计算其横截面积。
6.2.3 原始标距刻画
判断拉伸试验检测项目,对于需要检测断后伸长率的项目,需要对样品标识出原始标距L0。对于厚度较大,表面划痕不影响试验结果的,用小刀在样品表面刻划出原始标距,划痕深度以不影响试验结果且试验后划痕清晰可测为准。对于划痕对样品有影响的,可用笔画出原始标距,注意试验过程不要将所画线擦除。对于平行长度Lc较大的,由于试样材料的内部缺陷或者不均匀性等一些原因,试样断裂部位可能不在原始标距内,所以原则上可划出3个原始标距,且覆盖平行长度,参考示意图1。
6.2.4 原始标距长度
原始标距尺寸除非引用标准另有规定(如宝钢牌号),一般以比例试样为准,优先取5.65,S0为试样横截面积,对于棒材类为5d0,d0为试样直径。由于在多数情况下,S0=πR2=πd02/4,d0=,于是可以推导出一般公式5d0=5≈5.65,所以两者本质上都为关于截面积的变化量。
示意图1
6.2.5 夹头、夹口更换
根据截面形状及尺寸,选择对应夹口并更换夹头、夹口,夹口形状有平口、矩形口,分别适用于薄板、板材、扁材和截面形状为实心类的线材、棒材、型材等样品,对于管材拉伸适用矩形口但需要做相应堵头,以免管材夹扣处受力变形。安装夹口时应注意将插销插入相应位置。
6.2.6 引伸计安装及开机
对于需要检测屈服强度的试验,需要安装配套引伸计(20T),但引伸计夹口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应避免使用。引伸计从盒中取出,将其USB接口插入相应端口,安装完成后,打开试验仪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0T)和电脑,进入试验程序,对于一般试验条件直接点联机即可,否则需要修改相应联机项目。
6.3试验过程
6.3.1夹头调整
夹头上升至合适高度,从上夹口开始安装试样。上升夹头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实体按键一种为上位机虚拟按键。实体按键中双箭头向上,为快速上升;单箭头向上,为缓慢上升。下降同理。虚拟按键速度可调,拖动速度条或点按上升下降箭头调整横梁移动方向和速度。同时调整上下限位块位置至合适高度,以不影响试验且起到保护设备作用为佳。
6.3.2 试样上夹头夹紧
旋松上夹口,居中地将试样的夹持头部大部分或整体没入夹口,旋转夹头使其轻轻夹紧试样,调整试样位置,尽量使试样保持垂直且对准下夹口,防止下夹口旋紧时产生横向力,或纵向受力方向偏差。确定位置后夹紧试样,可以适当用加力杆夹紧。夹紧后将力值传感器清零。
6.3.3 试样下夹头夹紧
旋松下夹口,降低高度,上下对称地将试样夹紧,可适当使用加力杆。下降时应注视试样是否与设备有干涉,应及时调整,建议使用实体按键快慢结合地进给。夹紧后观察力值传感器数值,力值应保证在试验过程中不出现打滑现象,对于不同材料、厚度,所需预紧力有所区别,对于大部分试验,参考预紧力应在200N以上。有时出现负值或已用力夹紧但力值仍然过小现象,应考虑试样夹紧时是否存在横向偏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