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主体性.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3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二千多年来,中外出现了诸多关于译者的比喻说法,诸如“舌人”、“媒婆”、“译匠”、“一仆二主”之“仆人”、“叛逆者”、“戴着镣铐的舞者”、“文化搬用工”、“翻译机器”等等,构成了丰富的译者形象谱系。 翻译只是语际之间的转换,翻译研究就是探讨怎样译、怎样译得好,这种将翻译只是看成是语言层面转换的观点致使译者成了语言转换的“技术工人”、“译匠”,是“翻译机器”和“文化工具”。 中西传统译论较少关注译者,缺乏主体意识,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几乎把重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活动因素,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许钧 直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走出了纯语言研究的重围,开始文化转向,使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译者真正从幕后走向前台。随着译界对翻译活动中文化因素的重视,译者的作用和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者主体性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译学研究悄悄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完成了一次由本体到主体的跨越。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体,他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甚至包括译文、译文环境等的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5.3.1 从“忠实”和“客观”的理想到“客观”的“不忠实”的现实 1. 叶君健:翻译文学作品,目的是使读者的感受与作者当初写作时的感受一样或差不多。但文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是科学,这里面有“朦胧”和“似与不似之间”的成份,要用像数学那样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理想的要求与现实的不可能之间的矛盾。 贾宝玉挨打后黛玉的反应: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 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 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 2.范存忠:严格的说,译品最好能和原作品相等——内容相等,形式相等,格调相等,只是所用语言不同,但这是一个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理想。 两种语言(任何两种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差距,即差异,亦即我们常说的“不同”。 3.傅雷:两国文字词类、句法构造、文法与习惯、修辞格律、俗语、感觉深浅、观点角度、风俗传统信仰、社会背景、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忠实”的现实,进一步可以推论出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He transferred the sack from the taoist’s shoulder to his own,……(Yang 17) But Shi-yin merely snatched the satchel that hung from the other’s shoulder and slung it from own,……(Hawkes 65) 像中国古代物品“褡裢”,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也已消失。杨译为sack,使其通俗化;“褡裢”在英美文化中不存在, Hawkes便将其译为“小背包”(satchel)。这种远古文化造成的(文化和词汇)空缺无法弥补。译者被迫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傅雷(1908.4.7—1966.9.3),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1966)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 4.钱钟书:译文总有“失真”和“走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