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总第 105 期Sum N o. 105CR YO
总第 105 期
Sum N o. 105
CR YO GEN IC S
脉管制冷与气波制冷之比较3
熊炜
徐烈
张涛 赵兰萍
( 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上海 200030)
摘要 介绍了气波制冷与脉管制冷的原理与发展简况, 对这两种利用压力能的
制冷方式, 着重在结构、 特点、 应用场合和主要理论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对 比, 并提出了将这两种制冷机的优点相结合以满足更广泛应用场合的建议。
主题词 脉管制冷机 气波制冷机 节能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 能源的有效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对
压力能的利用即是其中之一。据调查, 在石油气和天然气液化方面, 由于我国各地的油田气、
焦炉气、 天然气回收的技术水平较低, 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 据估计, 如果能将回收效率提 高 2%~ 3% , 每年就能增加收益数千万元。另外, 在油田气的回收中, 传统的制冷机由于制
冷温度不够低, 许多轻烃 (如甲烷等) 未被回收, 因此, 如能降低制冷温度, 无疑会在资源回
收和环境保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一般地, 油田气、 天然气均为带压气体, 如能直接利用其 自身的压力能将其液化, 那么, 在节约能量的同时, 也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能源。
近十年来, 有两种利用压力能制冷的机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种为气波制冷机 (也称为
热分离机) , , 另一种为脉管制冷机。
2 气波制冷机与脉管制冷机发展概况
211 气波制冷机发展概况1 ~ 3
1972 年, EL F 及B e r t in 两公司制造出第一套利用压力波的制冷机, 用于从火炬管线回收 汽油。
1978 年, EL F 及B e r t in 两公司联合法国石油研究所成立了N A T (N o u ve lls A pp lica t io n s
T ech no lo g iqu e s) 公司。之后, N A T 公司先后为世界各地油田设计、制造了几十套压力波制冷
3 该项目研究受上海市科技发展资金资助 ( 项目号: 975714011) 。熊炜, 男, 26 岁, 硕士生。
本文于 1998 年 3 月 23 日收到。
低 温 工 程1998 年46机, 用于回收油田伴生气或火炬管线中的液烃产品。70 年代中期, 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三原制作所引进N A T
低 温 工 程
1998 年
46
机, 用于回收油田伴生气或火炬管线中的液烃产品。
70 年代中期, 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三原制作所引进N A T 公司的专利, 经过数年开发, 成 功地将其用于化工尾气有效成分的回收中。 这一时期, 美国、 前苏联也对这一装置进行了一 些研究与应用。
80 年代初, 我国有关单位(浙江大学、大连工学院、营口石油化工研究所等) 也对这一新型 制冷装置进行了研究、改进, 并得到了实际应用 (如天然气脱水等) , 同时改名为气波制冷机。 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气波制冷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还很不成熟, 不完善。 目
前, 其研究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其理论模型的发展与完善; 二是其制冷效率的提高及 制冷温度的降低; 三是变工况性能的改善。
212 脉管制冷机发展概况
1963 年, G iffo rd 和L o n g sw o r th 发明基本型脉管, 其最低制冷温度只能达到 124 K 4 , 而 且制冷效率也很低, 因此, 它一直未被实际应用。
1966 年,
G iffo rd 提出了表面泵热原理5 。
1984 年, 在基本型脉管制冷机被冷落 20 年后, 由于M ik u lin 的贡献, 脉管制冷出现了转
机, 他在基本型脉管的热端加上小孔和气库, 获得了 105 K 的低温6 。
1985 年,
美国的 R adeb au gh (N IST ) 对M ik u lin 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在单级脉管制冷
机上获得 60 K 的低温7 。
R adeb au gh 等人提出了焓流调相理论8 。
S to rch 等人提出了向量法9 。 中国科学院低温实验中心的周远采用双级脉管制冷机,
1986 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温12 。
1990 年,
获得了 31 K 10
的低温。
中国的梁惊涛采用单级脉管制冷机获得了 49 K 的低温11 。
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的朱绍伟提出了新型的双向进气结构,
并获得了 42 K 的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