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從失衡的社會秩序談教育部推動「品格教育」
壹、楔子
為了6萬元債務,近距離開槍,冷血打死債主的凶嫌段貴議,經歷23天全台流竄大逃亡之後,今天落網;坦承為了還不出6萬元賭債殺人。(中廣新聞網 2006/07/14記者黃麗鳳)。
挑釁言語釀殺機!台中地方法院審理一件殺人案,黃建財和陳錕山兩人互不相識,只因陳錕山不滿黃建財目視,以﹝看什麼看﹞吆喝黃建財,兩人毆打,陳錕山竟拿出長度18公分的士林刀,將對方活活砍死,台中地院依殺人罪,判處黃建財14年有期徒刑。(中廣新聞網 2006/07/17記者黃進恭)。
被求處死刑,南迴鐵路火車出軌事件被告李泰安激動痛哭:李雙全趁亂在加護病房為妻陳氏紅注射蛇毒(聯合新聞網 2006/08/01記者羅紹平)。
高雄市男子魏仲億僅因父母不願跟他同住,就持菜刀瘋狂揮砍年邁父母20餘刀,造成其父傷重死亡,昨天高雄地檢署偵結認為魏某惡性重大,依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嫌將他起訴,並從重求處無期徒刑。(中時新聞 2006/08/02 記者鍾錦榮)。
48歲婦人陳玉蘭,另結新歡後四度買槍殺夫、殺子,造成丈夫翁來旺和養女身亡,兒子左胸中一槍但逃過死劫。台南高分院第二次更審,認為被告天理難容維持死刑,另兩名共犯處無期徒刑(中國時報 2006/8/4 記者黃文博)。
老友勒贖4000萬,悅氏老闆獲救;認識20年,租房免費換來仇報;綁架老友,恩情不敵嫉妒;連朋友都不信任的社會,有多糟。(聯合報 聯合晚報2006/10/29)
以上例子皆是最近發生的社會案件,件件駭人聽聞,無疑給了當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當頭棒喝!我們不禁要為社會秩序的失衡長嘆不已。金車基金會(2004)公佈一份針對國民小學教師所做的「無私的愛」問卷調查,其中教師覺得當前小學生最需要加強的教育領域,依序為:品格教育(81.2%)、道德教育(79.6%)、生活教育(58.0%)、生命教育(34.5%)等等。這意味著教師認為小學生的品格有待加強。基於如此,教育部於數月前公佈:除了研擬日後大學指定考試加考「公民與社會」之外,且推動中小學品格教育,恢復每週生活公約指導,以期讓「道德」變好,減少犯罪率。
但做好公民,考的出來嗎?熟悉的疑問了,認同社會國家、守法的好公民,是社會培養出來的,不是「考」出來的,也不是以單向度的思考,期望由上而下的推行一套配套措施不足,在校園內說說教條,就可以解決失序社會的倫理與道德淪喪?因此,本文將就教育部推動「品格教育」的作為提出看法。
貳、傳統下的獨白
教育本質上是個創造價值與傳承價值的歷程,在這個歷程中,社會文化中的菁華價值透過教師適當的安排,融入學生的心靈,整合而為學生人格的部分,並發展而為再創新價值的能力。但隨著社會急速變遷,在後現代的時代中,我們面臨的是開放、不定及多元的挑戰,個人的固有立場被質疑,多方面的資訊造成認同的問題,若為創立新的未來,而企圖明確定位並建構共同遵奉的道德律則、實現合乎道德的倫理規範並非易事,面對道德頹廢與倫理頹唐的現況,學生偏差行為問題的擴大,為人父母者一方面努力檢討家庭教育,一方面莫不希望藉由學校教育來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但由於社會變遷所導致拋棄道德的浪潮始終大於建設性的呼聲,以致無法期待道德教育能發揮十足的效果。
結構功能論的想法是維持舊有秩序以求安定,卻因而矮化了道德的本質與倫理的原意;衝突論的想法是創立新的倫理思想與道德觀,但也僅止於理念的空談,沒有解決目前問題之能力。至今,大家在認為應該充實學校及社會的道德教育及倫理建設,但卻在苦無良方的情況下,任由歲月匆匆流逝,無法真正地落實於社會生活中。
參、道德教育是社會事實與社會行動的接合劑
過去的哲學家、教育學家、倫理學家,都是將真、善、美列為道德的標準,亦有人將其中的「善」奉為至高無上的道德教義,甚至賦予它重高的宗教意涵。換言之,道德一直是社會事實本質的善,同時也是社會行動具體的善。道德與其他文化,比如科技、科學、藝術等有所區別的最基本特徵,在於科技、科學、藝術等學科是人藉著對物的操弄,來培養其中的能力;但是道德則不然,道德的養成則是藉著人與人直接關係的互動加以體現。羅吉斯認為:道德是由個人所隸屬的文化與次級文化價值所決定之是非標準(Rogers,1977)。
一、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看道德
(一)派森思的社會行動理論與道德
做為一個結構功能論者,派森思(Parsons)主張科學知識觀念的產生過程是透過篩選(selection)和分類(categorization)。我們所知的社會之所以有可能,乃是透過觀念,經由觀念引導經驗,使經驗成為有意義,而經驗必須建立在社會控制的範疇內,這種社會控制的根源就是道德的力量(王守昌,1996)。因此,派森思的社會行動理論亦不自外於道德意識。
(二)韋伯的新教倫理精神與道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