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洲人终于不在地铁里看书了……
你有没有接受过下图这样的教育:看看人家外国人,都爱在地铁里看书,中国人就知道刷手机!刷手机!刷手机!
这样的神话,却像当年的“德国下水道”一样,又被戳破了。3月5日, 在德国留学的新浪网友@理性批判 发表微博感叹道:“几年前刚来德国时,地铁里基本O2打电话都没信号,那时候看到很多次,等在下地铁口通着电话不敢向前的人,打完才敢下地铁。那时候地铁里捧着本大书的人还真不少呢。然后华为拿下了欧洲大单。然后3G普及,4G也开始慢慢普及。前两天下班高峰几乎全车都是滑手机的啦!是的是的,都来怪我们中国人吧。”
这真是个令人忧伤的故事……网友@梦遗唐朝 调侃道:“欧罗巴优秀的读书传统,毁于手机信号,痛哉!”
@澳大利亚舟哥 倒是不意外:“悉尼也是呀,火车上全是看手机的。”
而原微博中提到的华为,也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
@今天也要爱佩佩呐莲子酱 “痛心疾首”:“华为毁了一个民族的优良习惯!”
追溯起来,华为的“欧洲之路”并不是在德国开始的。2004年,华为在英国设立首家海外分公司。2007年,华为将其欧洲总部转移到德国。2007年末,华为突破欧洲最后一个跨国运营商O2。至此,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英国电信、法国电信、沃达丰、意大利电信、荷兰皇家电信以及O2等欧洲所有主要跨国运营商的订单全部为华为斩获。据华为人士当时向媒体证实,2G与3G的基站共有约8000个,部署在德国南部。
@付圈儿 呼吁道:“华为去把英国拿下吧,伦敦地铁还是没信号的呢。”
@谭翊飞 开脑洞说:“当年伦敦市长专门在地铁,就是为了看看北京地铁的信号情况。”
@一个番茄- 附议道:“墨西哥地铁也是都在看书哈哈哈因为没信号啊!”
不过,@理性批评 的观察也引来不少质疑。@leon12138 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是那样的话,你依然会在地铁里边看到一堆玩单机游戏的。”网友@shu小八 则表示:“德国地铁的信号很好,看书的人依然很多,至少杜塞和柏林是很多的。我认为还是德国的版权保护较好,而且也没有起点这样的网络发表网站。”
看着大家为了地铁上读不读书而争执,笔者搞不懂了,在地铁上看书难道比在家里或者图书馆看书更高大上一点么?地铁上看书有很多种情况,如何看待也应该不同。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毛尖老师曾就“人手一册”的神话写过一篇文章,这边贴过来给大家一阅:
报纸上经常有热心的市民痛心疾首,说是刚从欧洲回来,人家欧洲人真是爱读书啊,地铁里人手一册,年消费图书是我们的好几倍云云。我对这类自我批评总不以为然,地铁里人手一册,多变态!
我从不在地铁里看书。你看,车到中山公园,上来一个大包小包的外地妇女,浑身湿透了,没顾上擦汗,对着位置上的一排人问,到火车站对吗?就有一把上海普通话问她,哪个火车站?
来回三个回合,外地妇女才安心,没错,三号线开往南站。然后她又问,南站坐到哪?好几个人同时回答她,到终点站。但那女的不知怎么,始终没听懂终点站什么意思,继续问,终点站是哪个站?一小青年不耐烦了,说,列车不动你就下。
没想到这句话引起更大争论,就有两个上海妇女说,这话不对,车到南站,掉个头,继续开的。小青年争不过两女的,掏出耳机不理人了,但随即就有两老头和两妇女争起来,说,还是问问清楚,有时候车到宜山路就不往前开了。这下把外地妇女惹急了,说出她的火车是一点半开往四川,而眼下已经十二点四十。
不知道是四川这个地名引发了大家的记忆,还是最近的流感困局发动了同舟共济的感情,老头老太虽然继续争执,但就有一老头表态说,算了,我坐到南站也可以的,到辰光侬跟牢我走。
然后我就发现列车开过宜家了,叫一声哎呀过站了,马上跳下车,后面跟着跳出个五六十岁妇女,大声对我说,乖乖,还好侬叫一声,阿拉也坐过头了。我跟她们一起跑到对面月台,两分钟时间,彼此弄清了身份职业,还一起议论了猪流感,都认为流感这事,阿拉中国人是不怕的。
流感,我们一年要受多少次流感袭击,别说猪流感,就算象流感,恐龙流感,我们都不怕。胖胖的妇人站在正午的阳光下,从包里掏出零食吃,用没洗过的手,不知怎么我感觉特衞生,也突然理解了群体免疫力。好像,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一些“陋习”正在转化成我们的资源和力量,起码,流感时期,人手一册的国家也脆弱。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余亮则跟我讲过他在韩国地铁里的故事。有次,他跟着毛尖老师等人一起去韩国开学术会议,坐火车从光州到汉城,火车环境很好。余亮说,当时国内动车还没上线,觉得韩国人这火车真心好,不过就是不让说话。“韩国人有的在看报纸,有的在发呆。中国人爱热闹,我们几个在那聊天。一开始声音大了一点,前排乘客站起来让我们别说话。我们也听不懂,就把声音放低了。”
再回忆起这事儿,余亮依然有点儿激动:“这还不行,韩国乘客把乘务员叫来了。我们只好再把声音放低。都快成咬耳朵说悄悄话了,这还不行,前面乘客抗议,列车员再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