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方桥文化礼堂文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桥村文化礼堂文案 方桥——我们美丽的家园 (57—58) 我们因山而生、因水而栖、因桥而聚。 这里翠峦相依,溪水中分;黛瓦苍苔,石桥卧波;狭石古道,雄关壁垒。这里炊烟袅袅、书声朗朗,树绿、花红,水清、稻香……组成我们美丽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们耕耘同一片土地,畅饮同一条河流的水,亲如一家,休戚与共。 怀念过往,我们感恩于天地的馈赠、祖先的厚德;展望未来,我们坚守信念、共绘蓝图,齐心建设和美新家园。 (接沙盘) (1) 方桥村溯源 一千多年前,方桥是象山港的一个海湾,与东海大洋相连,沿山脚才是海岸线。潮涨潮落,形成了三大黄金沙滩:一是“长沙地”,从方桥庙向西,至大嵩箭门山与“湾沙地”相连;二是“毛洋沙滩”,从四板桥向北直至小岭头下:;三是馒头山向东至黄鸠山的下段“沙地里”。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建房,还从那里取沙,积沙深度达一二米,有大量贝壳可捡。 方桥的地名及田畈名称都与海洋有关,如毛(望)洋,望江墩,下洋畈、蟹洞底、远清洋、万家洋.下闸畈,村东有“舵撞山嘴”,村西湾沙地外的小湾河里,干旱时还发现过沉船的桅杆。 村里老人们还流传着“千僧过道”的故事。说的是一千多年前,建造阮山寺,大批建筑材料从海上运输,船只可直达至毛洋杨家埠头靠岸,千余僧人从这里把材料传送到山上。这条古道用石蛋子砌成,沿用至今。 山下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以鸣角楼为制高点(572.4米)的方桥山脉的各个山岗、山坳里,已有人居住生息。建于五代后晋的阮山寺(945)、珠山寺(936),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寺院周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如牛郎湾、周家岙、李四岙、李春岙、陈家山、小娘岙、屯家浦、金家、杨家等。最新还发现孙家山村落遗址、深坑山村落遗址和大美山村落遗址。这些村落都有山路相通,一条石蛋子砌成的“念佛路”至今仍有踪可寻。 自唐代起,大嵩地区先民就依山居海,以海樵煮盐为生。随着大自然的海退,海岸线向外扩展,宋代开始,先民们就前赴后继围涂筑塘、造田。明初,原先的大嵩寨改筑所城,一条官兵驿道,经方桥越狭石岭通往宁波。明末清初,张、徐、汪诸姓祖先先后迁徙到山墩、下段、沿山、毛洋自然村落脚生根。此时,大碶桥以下尚都是海滩泥涂,方桥的先民们就在玉泉溪----鹅颈江两岸围垦起来的沃土上从事农耕种植。 ? (2—3) 我们共同架起一座和谐方桥 村以“桥”为名。方桥,四方平正,它把母亲河两边的6个自然村连接互通,它是唇齿相依、人心凝聚、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象征。 图照——画《旧方桥》,方桥村全景图 方桥村全景照片 (4) 母亲河鹅颈江的传说 流经方桥的溪流上游叫“玉泉溪”,中下游叫“鹅颈江”。鹅颈江是方桥村的母亲河,关于这条河,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相传东海龙王有个顽皮的小儿子,经常惹是生非,龙王便罚他变为凡人,到鸣角楼山峰附近的阮山寺做小和尚,取名佑明,并约定三年为期,如果改邪归正就能回归东海。 佑明小和尚进寺后,阮山寺的老和尚既严格又慈爱,教他遵守清规戒律、改掉顽性、弃恶从善。三年后,小龙修成正果,获准回归。 临行前,他在寺边的玉泉沐浴现身,就在他施展龙身游向大海时,赶来的老和尚大喊“佑明回来”。师徒感情深厚,老和尚每喊一声,小龙必回一次头,总共反复回头18次,直至游入大海。这河就形成了18个弯道,因其形如鹅颈,后人称其为鹅颈江。 (照片《新方桥》,鹅颈江) (5) 山墩 大美山麓,双岫环抱,两涧贯通,汇溪流于村前,一座清代抗英小城门,守卫着这个号称“燕子窝”的山墩古村落。城内居住过徐姓80来户人家,相传明洪武年间,徐氏始祖由温州永嘉应征从军至大嵩所城抵御倭寇,后定居嵩城发族。明末清初,九世祖尔亮公被海盗劫掳至海岛,因会写能算让他当了账房先生。一次,他趁海盗倾巢出海之机,在海边挥舞白衣,被渔民所救逃离虎口。之后,他不敢再回大嵩城,几经周折,潜至山墩小庵躲避,后立身安家。 徐氏家族勤耕崇文。祖堂后遗存的断壁残墙,曾是晚晴时的私塾“书房楼登”,当时由徐自晋(号缉齐)任教,人称大先生,去世后由其弟徐自纯(字粹卿,号咸霖)继任。岐西名人杨霁园(瀚芳)幼时曾在此拜师求学。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山墩徐氏先后出过8位国学生、一位贡生。耕读文化传承至今,现在也有不少子弟成名成才。 上世纪七十年代始,族人陆续向外发展,城内唯有祖堂经修葺保留;一棵千年古枫斑驳沧桑、昂首云天,守望着古老的山村;一条自高而下流淌的小溪,诉说着悠悠岁月、陈年往事。 (配照片) (6) 下段 大美山、黄鸠山之间的一条溪坑自上而下常年流淌,一直汇聚到鹅颈江。溪坑下游的自然村被称为“下段”。村前一座小山叫“馒头山”,古木成林,白鹭戏栖。以前这里是个海岛,与黄鸠山脚延伸相连,形成几百米长的海滩沙地。居住在这里的农民有100多户,以张姓为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