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跨理论行为转变模式.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理论行为转变模式 背景介绍及概念 模型内容 模型应用 参考文献 Email: diclemen@umbc.edu Office: Math/Psychology 340 Phone: 410.455.2811 成瘾与健康行为变化 马里兰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和院长。 卡罗·迪克莱门特(Carlo DiClemente) Phone: 401.874.2830 Email: jop@uri.edu Office Location: 42W CPRC Building 400多篇关于行为变化动力学的论文的作者或合著者 2016年出版了Changing to thrive: overcome the top risks to lasting health and happiness 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肿瘤预防研究中心的主任。 詹姆斯·普罗查斯卡(James O,Prochaska) 1983年开始的行为变化模型的主要开发者, 扩展了相关理论,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检验该模型,并为其辩护。 跨理论行为转变模式主要由研究者詹姆斯·普罗查斯卡(James O,Prochaska)和卡罗·迪克莱门特(Carlo C·Diclemente)共同提出。 跨理论行为转变模型脱胎于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中的主流理论的比较分析,最初是从研究戒烟过程发展而来的。詹姆斯·普罗查斯卡博士在学校学习准备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的时候, 他的父亲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他没能够帮助父亲,也不理解为什么父亲到死也不信任心理治疗。这使他在心理治疗方面进行了更多钻研,并最终导致了跨理论分析的产生。 依照普罗查斯卡博士最初的一项关于心理治疗体系的著作。他对有关心理治疗和行为变化的18种主要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来源于弗洛伊德学派思想中的意识唤起(consciousness raising),来自斯金纳传统理论中的突变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和来自罗杰斯理论中的协作关系(helping relationships)等。TTM综合了主要心理学理论的精华且又将这些理论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改变行为的完整方法,因此,这一理论模型采用“跨理论”这一术语。 该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受到本国癌症研究所和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等组织赞助的项目的关注。 模型内容介绍 Part 2 跨理论模型的概况 跨理论模型(TTM)认为:个体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着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过程发展。 该理论模型试图去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为什么发生。它描述了人们如何改变一个不良行为和获得一个积极行为的过程。 改变阶段 权衡阶段 自我效能 改变方法 The Stages of Change Decisional Balance Self-efficacy The Processes of Change TTM结构 改变阶段 ●无意图期 (Precontemplation) ●意图期 (Contemplation) ●准备期 (Preparation) ●行动期(Action) ●维持期 (Maintenanc) ●结果 (Termination) 改变阶段 准备期 意图期 无意图期 * 在未来6个月中无行为改变打算 * 尚未意识到自己行为有问题 * 曾尝试过改变,但因失败使其受挫。 *开始到自己行为问题,并打算在6个月内改变。 *有意愿,试图去改变;了解改变行为的好处。 *但也明白自己改变行为的困难。 ---陷入长沉思期(行为延迟) *在不久将来(一个月内)采取行动。 *在过去一年已采取零星行动。 对所采取的行动已有计划。 (ex:参加健康教育课程、接受咨询) 改变阶段 结果 维持期 行动期 * 已产生些规律行为,但行为改变仍然是新的,尚未稳定的变化。 * 需要行为改变者注意和警戒。 *已维持新行为6个月以上。 *行为变化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有信心可以一直维持。 *测量个体是否符合任何一个变化阶段 的标准。 权衡阶段 ●权衡利益和代价孰轻孰重 ●来自JanisMann(1977)提出的决策模型 ●为自己、别人带来好处;从自己、别人得到认同 ●为自己、别人带来坏处;被自己、别人否定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概念: 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些影响自己人生的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判断与信念 班杜拉-“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本质: 自我判断 可变,与特定情境和事件有关 ≠一般自我效能=自尊 结果预期?自我效能预期?哪个更能预测表现?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7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的影响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