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拔制度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墨义 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所以也是考查熟悉儒经的功夫。 墨义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3)策问 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能较好的方法。 (4)诗赋: 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唐代所试诗体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体诗,而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三)及第后的荣耀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 三 、 科举制度的完善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第三,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1.三年大比制的形成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始实行三年大比制,遂成定制,并为明清所沿袭。 2.三级考试制度的形成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试”,宋代科举遂为三级试 。即州试----省试----殿试。 (二)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3.赐出身及授官 宋代,殿试后有等甲之分,大致分为三甲五等, 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 南宋时又有变化,据《梦梁录》记载:第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至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赐出身后在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 4.强化科举法规 ①实行“互保连坐”,完善报考手续 ②确立弥封和誊录法 ③实行锁院回避制与别头试 ④实行层层复试,以求名实相符 ⑤建立考场监守门禁及巡察制 ⑥明令禁止考官与考生间结党 誊 录 科举考试作弊 第三章 中国古代选拔制度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以后的科举制 第一节 西周的贡士制度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 (一)乡里选士 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 《周礼·地官司徒》: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 (二)诸侯贡士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 “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 (三)学校贡士 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士”向王宫申报,选其中俊秀的升送司马, 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私门养士“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 (二)举荐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二、用士与养士 士的特点:“资于身” 、 “资于口” 用士要做到:“责人则以人”, “权而用其长” 养士: 1.知士 2.爱士 3.礼士 4.以诚待士 5.虚心纳谏,贵直言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元封四年(前107年) ,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此外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二)察举的科目 (三)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1.促进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2.促进了太学的发展 3.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二、察举制的弊端 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一)以名取人,致使沽名

文档评论(0)

cap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