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6苏轼《前赤壁赋》课件.ppt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6苏轼《前赤壁赋》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全文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 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 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 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 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这三者“清风、明月、江水”又成为取譬的依据,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这段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写酒乐甚而作歌; 第二层:写萧声哀怨,由乐生悲。 1、这里有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拟人(箫的声音——如诉如泣)。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以“细丝”喻“余音”是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3、这段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的情感基调——悲。 与下文有何联系? 第三段(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写了吹箫客人怀古伤今,因人生无常而生悲。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 1、这段文字体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 2、为什么要提出这种人生态度——宣泄失意后的悲观情绪,并为后文倡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3、指出其中的比喻及比喻的意义—— “一叶”比喻“扁舟”的小; “蜉蝣与天地”喻人生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喻人生之渺小。 4、上下联构成对偶关系的对偶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自身含对比的句子——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成语——沧海一粟。 第四段(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 “水”和“月”作为例证和喻证来阐述万物的变与不变。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 。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矛盾也解决了。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 。 ——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苏轼 《前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掌握苏轼词的特点、地位及代表的豪放词派 教学难重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节 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苏轼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现在已逐渐淡化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分发。 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 一、苏轼的生平与个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 “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精神上也因这一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苏轼的人格精神可从两方面归纳: 他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