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硅异质结HIT太阳电池的低温金属电极技术.pdfVIP

晶体硅异质结HIT太阳电池的低温金属电极技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晶体硅异质结(HIT)太阳电池的低温金属电极技术 1 1 1 2 1 2 2 刘正新 、孟凡英 、刘毓成 、罗彬 、俞健 、包健 、冯志强 1.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中心 2.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Email: z.x.liu@mail.sim.ac.cn) 摘要:近年来,晶体硅异质结(HIT)太阳电池因为其转换效率高、温度系数低等优点而受 到业界的高度关注。由于HIT 电池的整体工艺温度在 250 度以下,远远低于普通晶体硅 太阳电池,金属电极(包括电阻率及附着力)成为瓶颈技术。目前,HIT 电池普遍采用低 温银浆及丝网印刷技术制作金属电极,电镀铜技术成为新的开发热点。本文将对 HIT 电 池中技术电极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介绍。 1.引言 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技术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进行了 相关的基础研究[1]。日本三洋 (Sanyo)公司在90 年代把异质结太阳电池变成了现 实,研究开发了HIT (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 电池,公开了 多项HIT 电池的专利技术,并且注册了HIT 商标[2]。三洋公司2009 年在常规厚度® (200 微米)硅片上实现了22.8%的高转换效率。2010 年,三洋公司通过股票交换的 方式完全并入松下(Panasonic),变成Panasonic 的子公司,HIT 技术也得到快速发 展,2011 年在厚度为98 微米的超薄硅片上将转换效率提高到23.9%,2013 年进一步 2 提高到24.7%(面积101.8cm ),其技术发展历史如图1 所示[3-5]。Panasonic 公司利 用HIT 电池中非晶硅薄膜对晶体硅表面的钝化机理,结合IBC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电池中背接触电极的先进概念,于2014 年4 月发表了HIT-IBC (又称HBC) 2 电池技术,转换效率突破25%大关,达到25.6% (面积143.7cm )[6],使晶体硅太阳 电池的高效率化技术路线得到创新性发展,转换效率进一步接近理论极限。三洋公司 于1997 年左右开始HIT 电池的大批量生产,2004 年左右生产技术和产量得到大幅度 提高,目前的生产规模约 750MW,其中,在日本约 450MW,马来西亚 300MW。根据 Panasonic 公布的组件输出功率估算,HIT 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在22.5%左右。目前, Panasonic 正在进行新一轮扩产计划,计划将日本的生产规模扩大 150MW,马来西亚 扩大100MW,整体生产规模达到1000MW,即1GW。 除日本Panasonic 公司外,世界范围内已有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HIT 电池的 技术研发。图2 显示截止到2012 年从事HIT 研究的单位以及公开报道的HIT 电池转 换效率的数值。可见HIT 电池的技术研发非常活跃,技术进步迅速,多个单位的HIT 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0%,甚至22%,预示HIT 电池进入激烈的技术竞争时代。 1 图1. 日本Panasonic(Sanyo)公司的HIT 技术发展历史[4]. 图2.截止2012 年世界范围内从事HIT 技术研发的单位以及公开报道的HIT 电池 转换效率。 我国在HIT 电池方面的技术研发起步较晚,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2007 年, 张群芳首次报道了“高效率n-nc-Si:H/p-c-Si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面积1.16cm2 电池的转换效率为17.3%,但是,Voc 只有559.3mV,远远低于其他HIT 电池。2012 年科技部启动了两个有关HIT 电池的“863 计划”项目“MW 级薄膜硅/晶体硅异 质结太阳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分别由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和上海超日太阳 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联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