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球物理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地面观测和试验的各种地球物理场来推断地球内部深不可见的构造情况.
;1 地球的表面形态 ;“阿波罗”17号1972年拍摄的地球照片;测深,地形测量,变形观测;Alfred Wegener (1880-1930);第6页/共56页; 陆地和海底都有许多线状的特殊地形,如大陆和洋底的山脉,海底的深沟等。它们之间的地带,则是相对较平坦的地块。
大陆上按形态和成因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形单元为呈线状延展的山脉、裂谷系和呈面状展布的平原、高原和丘陵等。
海底重要的地形单元为洋脊、海沟、大洋盆地、岛屿和海山等。 ;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带为大陆边缘,常包含有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和大陆基( continental rise)
;大陆架
是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表面平坦,平均坡度为0o07’,靠近大陆的部分坡度稍大,平均达0o12.4’。大陆架外缘有一坡度明显变陡的坡折线,坡折线的平均深度为133m,大陆架平均宽50~70Km。大西洋的大陆架较宽一般为100~200Km。北欧沿海、北冰洋的大陆架最宽,达500Km以上。
我国东部大陆架宽达500Km左右,是世界上较宽的大陆架之一。太平洋沿岸因有海沟,大陆架很窄,有的地方只有4~8Km。;大陆坡:
大陆架坡折线以下为一较陡的斜坡,其平均坡度为4.3o,最大可达20o,宽度平均为28Km,坡脚的深度为1400~3200m左右。大陆坡是海底地形最复杂的地段,常常有许多通向大洋方向的深峡谷.这些峡谷深可达数百米,两壁很陡可达45o以上。是真正的海底峡谷,在形态上与大陆山区的峡谷。
大陆基
大陆坡脚坡度逐渐变缓,过渡为大洋盆地。这一过渡地带称为大陆基(continental rise)。
;第11页/共56页;大陆边缘分类:
1.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以扩张的大西洋为代表,
由大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大样盆地组
成,特点是没有海沟。
2.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以南美洲西岸为典型,有海
沟,并在大陆上有与之并行的山脉。
由大陆?大陆边缘山脉?大陆架和大陆坡?海沟
?大洋盆地组成,大陆架很窄。
3.日本海型大陆边缘: 与太平???类似,由岛弧代替了大陆边缘山脉,岛弧与大陆之间还有一片海域,称为弧后盆地, 由大陆?弧后盆地?岛弧 (包括其旁侧很窄的大陆架和大陆坡) ?海沟?大洋盆地组成。弧后盆地可以是深海或
浅海,或过渡类型的海(边缘海)。 ;2 地球的内部结构 ;(1)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研究得出波速分布特征,将其与实验岩石学的高温高压测试资料相结合,发现地球内部相应深度处存在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这些结果成了推算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特征的最基本的依据。;1981年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简称PREM模型,具体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种级别的圈层结构;第16页/共56页;第17页/共56页;第18页/共56页;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 ;(一) 大事件;地球划分出3个一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也是地球内部最主要的物性及化学组分的分界单元。
其中,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作莫霍面,平均深度33km;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称作古登堡面,深度为2891km。这两个界面上下的物质,无论在化学组成、物质状态和物理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 根据更细致的分异特性,可以进一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7个二级圈层,从地表向地球深部依次为A(地壳);B,C,D(地幔);以及E,F和G层(地核)。
进一步地,大陆地壳还可以再分为上、下两层地壳,即A1和A2;地幔的B层中则包含3个次级分层:B1,B2(为一地震波低速层,故推断为熔融状态,也称软流圈)和B3;D层中包含着两个次级分层,它们依次被称为D’和D”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内部加热、原始物质分异和分层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 地壳的厚度在全球各处是不均匀的。大陆之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km,但变化很大。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下面的地壳厚度约为70km左右,而华北地区有些地方还不到30km。海洋下面的地壳厚度只有5~8km。
;全球地壳厚度分布;在大陆的稳定地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高考体育单招考试政治主观题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docx VIP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分数 (西师大版).doc VIP
- 烧结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经济指标汇总.doc VIP
- TheMechanic《机械师(2011)》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docx VIP
- 罗宾斯管理学第15版中文版.pptx VIP
- 高中生物人工智能辅助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第01讲 直线的方程(九大题型)(练习)(有解析).docx
- 2025高考物理专题培优(1-17讲)PDF版.pdf VIP
- (完整版)中医适宜技术课件.ppt VIP
- 碟中谍(英文剧本完整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