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第13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
文章编号: 1672-3317 (2016)07-0087-05
河套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对农田系统水量平衡的影响
付雯琪,翟家齐,赵勇,何国华,张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8)
摘要:种植结构调整是灌区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1990年以来,河套灌区种植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小麦等粮食
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减小,葵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对灌区水循环系统带来显著影响。针对这一问题,
基于水循环过程系统解析了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对农田系统的影响机制,采用阿维里扬诺夫经验公式、修正的
Penman公式(1948)、Penman-Monteith公式(1973)等分别计算得出河套灌区1990—2013年潜水蒸发量、蒸散
耗水量等各水量平衡要素的变化情况,并从多个时间尺度分析了种植结构变化对灌区农田系统水量平衡要素的影
响。结果表明:(1)种植结构变化对垂向水量平衡要素蒸发耗水量和潜水蒸发量影响最为显著,其通量值明显
减小;其次是对灌溉水量和田间入渗量的影响;对水平向水量平衡要素地表排水量影响最小。(2)潜水蒸发量、
蒸发耗水量、灌溉用水量和田间入渗量在丰、平、枯3种典型年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而地表排水量在不同
水平年变化差异较大。(3)月尺度上,5月份灌溉水量和6月潜水蒸发量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显著相关。(4)
农田系统总输入水量与总输出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水循环通量减小,水循环强度减弱。1990—2005年水分蓄变
量整体呈现负平衡的状态,2006—2013年土壤层水分蓄变量为正,但由于实际土壤层增厚、土壤含水率仍然呈下
降趋势。
关键词:种植结构;农田系统;水循环;水量平衡;河套灌区
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内蒙古河套灌区自秦汉时期就开始引水灌溉,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
[1]
商品粮油基地之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套灌区小麦种植面积急速萎缩、葵花种植面积翻倍
增长、玉米种植面积稳步增加,粮经比从7:3变为现状的4:6,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国内外
已经取得的研究表明,种植结构调整对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2-3] 。高耗水、低效益
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减小,低耗水、高效益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时,灌溉需水量、农业
[4] [5] [6] [7]
用水量 及水资源消耗量 均表现出减小的态势,农业用水效率 和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 整体呈现增
[8]
加的趋势。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农业灌区,种植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深化农业节水 、缓解水资源紧
[9] [10] [2]
缺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 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区域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措施 。目前多数研究主要
侧重于农田系统的用水项及耗水项分析,缺乏对农田系统整体水量平衡的定量解析。针对上述问题与
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了种植结构调整对农田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河套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对不同
尺度农田系统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旨在为促进河套灌区种植结构优化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
考。
图1河套灌区地理位置
收稿日期:2016-07-29,论文已被《灌溉排水学报》接收,未公开发表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9216);水利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201401041);
作者简介:付雯琪(1993-),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水循环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Email: 4700308@
39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南部,北纬40°19'—41°18',东
经106°20'—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