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绵城市系统规划:  水安全保障 水环境治理 水资源利用 1、用好外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供水配额,加大黄河水的取水量,同时结合都市区地理特征和用水特点优化配置南水北调用水额度。 2、保护地下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继续进行冬灌夏用、开展漏斗区回灌工作及补源工作,逐步恢复地下水环境。 3、开发再生水:都市区所有已建和待建污水处理厂,需提高处理深度,通过生态或工程措施,使出水达到再生水利用标准。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态景观用水、市政园林绿化用水以及电厂冷却用水等。 4、加强雨水利用:在西南部山区,中部丘陵地区及北部黄土丘陵(包括登封、新密)继续兴建集雨节灌水窖、水柜等;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宾馆等逐步兴建集雨环境用水工程;街心花园、公园等逐步兴建集雨环境用水工程;城市人行道路及庭院、厂区、办公区等硬化带应采用高渗透性的材料,以便于雨水收集。  * 海绵城市系统规划:  水安全保障 水环境治理 水资源利用         构建城市防洪系统,截洪分流,排蓄并重;构建城市排涝系统,利用明沟设置、道路设置行泄通道,城区规划雨水调蓄;完善排水管网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严格控制管网设计标准。         采用源头低影响开发措施控制初期雨水污染,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水体治理措施,保障活水畅流工程。          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加强雨水利用。 * 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  控规管理分区建设指引 建设指标分解         总规层次的控制指标主要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把全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落实到组团和控规管理分区。确定每个排水分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绿地率和水面率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面向监测管控和考核验收。同时考虑到规划行政管理,规划进一步由下至上总结出各个控规管理单元和组团的控制目标和建设指引,便于将管控指标纳入控规编制体系。          控规层次的控制指标包括单元和地块两个层次。单元的控制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绿地率、水面率。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建筑密度、绿色屋顶率、绿地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调蓄容积。     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分级落实控制指标,各级分区是逐级指导下一级分区管控指标的深化和细化的重要依据。其中一级分区为按照行政管理划分,范围大小约60~550km2;二级分区按照流域划分,范围大小约15~200km2;三级分区按照排水分区划分,范围大小约1~50km2;四级分区为落实到地块,提出地块各控制指标范围。 * * * * 管网改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费效比低。调节城市是热岛效应,优化生态环境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预示着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由“修大管子”转向建设城市“海绵体”。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 已有海绵体——保护改造。人工海绵体——开发集成。 调节塘郑州案例运用较多、最直接效果最好的,调节周边微环境,技术措施又称作低影响开发措施 15年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17年提出“城市双修” 15年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17年提出“城市双修” * 一、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解决城市旱涝不均       据统计,过去几年内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今年以来,已经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受淹,因暴雨洪水已经直接造成了约353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逢雨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的“热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增强,城市暴雨现象频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存在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储水体较少,无法滞纳短期急剧增加的雨水。       部分城市旱涝急转现象严重。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当前我国99%以上的城市属于雨水集中快排模式,天然降水对城市干旱现象的缓解非常有限。         提高水的利用率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