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章地震作用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2)熟悉单质点、多质点地震作用的计算; (3)重点掌握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 4.1 地震基本知识 4.1.1 地球的构造、地震的类型与成因 1.地球的构造 地球是由三部分组成:地壳、地幔和地核。见图4-1。 (1) 地壳(见图4-1b) 地壳是由不均匀的岩石组成。陆地下面的地壳,上部是花岗岩。下部是玄武岩;海洋下面一般只有玄武岩,平均厚度30-40Km。 (2) 地幔 主要是由质地坚硬的橄榄岩组成。在其中间存在着高温(2000度)的软流层,其表面和中间的压力也不均衡,其内部在这种热状态和不均衡的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这可能导致地壳运动产生地震。厚度约2900Km. (3) 地核 分外核核内核,主要由铁、镍构成,内部温度4000-5000℃,厚度约3500km。 2. 地震类型及成因 (1)按其产生的原因分: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 陷落地震:由于地表、地下岩层大规模陷落和崩塌造成;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在薄弱部位发生断裂引起。(见图4-2) (2)按震源深浅划分;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在70km以内;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 3.与地震有关的概念(见图4-3) (1)震源:发震点,指岩层断裂处; (2)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表; (3)震中距:震中到结构物之间的距离; (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4.1.2 地震分布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个小板块。六大板块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见图4-4。 1.世界地震分布 分为四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长浅震活动带、地震相当活动的断裂谷。图4-5 2. 我国地震分布 我国东临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地震分布广,发生频繁,见图4-6。主要有两条地震带。 (1)南北地震带 北起贺兰山,向南经六盘山、秦岭、川西到云南省纵贯南北。 (2)东西地震带 北面一条:沿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北部; 南面一条:自帕米尔起经昆仑山、秦岭到大别山。 4.1.3 震级与烈度 1.震级: (1)震级公式: 是衡量地震大小的等级,用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衡量。国际上通用的是里氏震级,是由里希特给出,公式为4-1。 式中:A-标准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μm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 ★当震中距不是100km时,按式4-2进行换算。 式中:A-待定之间的最大振幅; Ao-选为标准的某一特定的最大振幅。 (2)震级与能量的关系式 2.烈度 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各类结构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震传播介质和结构物的动力特性有关。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不同的地点地震的烈度不同。 我国根据震害宏观现象(人的感觉、结构物的平衡特征、地貌变化特征、家具动作反应等),划分为12度,见表4-1。 3. 烈度与震级的关系 对于确定的点,震级越大,烈度越大;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不同的地点地震的烈度不同;震中的烈度是一次地震最大的地区。二者关系式的经验公式为4-4和表-2; M=0.58Io+1.5…….(4-4) 地震破坏实景 4.1.4 地震波与地面运动 1. 地震波: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 (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它分为纵波(P)和横波(S)(见图4-7)。 纵波(P):质点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周期短、振幅小,传播速度快。 横波(S):质点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周期长、振幅大。 (2)面波:(见图4-9) 它是在地面附近传播的波,是体波经地表层多次反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它包括瑞利波(R)和洛波波(L)。 瑞利波(R):质点在与地面垂直的平面内沿波的前进方向做椭圆运动。质点呈滚动形。 洛波波(L):质点只在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呈蛇行运动。 2. 地面运动及地震记录 (1)地面运动: 由以上 可知,地面运动在P、S、R、L波的复合作用下,属于空间的三维极不规则的运动我们把极不规则的地面运动可以认为是由多个不同频率的简谐运动合成的复合运动。 (2)地震记录:用地震记录仪可以观测到地面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等物理量,见图4-10。 某次地震某地面点南北向加速度波形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SC-150数字式母线保护装置(国网六统一版本)说明书.pdf VIP
- 第8课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课件 中职高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ptx
- 丹佛斯双涡轮离心压缩机-应用手册-TT、TG.pdf VIP
- 《建筑幕墙工程施工技术》课件.ppt VIP
- 202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招聘考试真题.docx
- CSC-336C数字式非电量保护装置说明书.pdf VIP
- 中国银行房屋抵押贷款合同7篇.docx VIP
- 中国智能仓储市场调研报告(2025)-AIoT星图研究院.docx
- 室内设计施工图完整版.ppt VIP
- 2025届中航集团(国航股份)管理储备生岗位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