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戏 专注传统文化 传 统 经 典 弘扬国粹经典 让艺术融入生活 让生活充满艺术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 一 · 历史起源 二 · 发展历程 三 · 艺术特点 四 · 著名演员 五 · 优秀剧目 一、历史起源 唐代 宋、元 明、清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 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发展历程 1、发展简史 2、发展阶段 二 第二阶段: 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二、发展历程 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第三阶段: 是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二、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早期阶段 后期阶段 近期阶段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纯粹是自娱自乐、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即现在称之为表演团体的。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这样的恢复和重建表演团体,使原本流动性很强的“跑码头”状况,都相对的稳定了下来,并且多有固定的剧场。 艺术特点 三 1、唱腔 2、行当 3、服饰 4、妆容 5、乐器 三、艺术特点 唱腔 主腔 花腔 三腔 黄梅戏 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 花腔 调式色彩的明朗化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 节奏律动的舞蹈化 旋律线条的口语化 唱词结构的衬字化 特征 用法 从两上视角观察花腔的用法,一是花腔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一是花腔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