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文学批评史8讲》-精选课件(公开).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8讲》-精选课件(公开).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言意之辨:魏晋玄学与文学批评 第五,玄言诗兴起与崇尚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及其诗学观念的强化。 玄言诗是东晋时期盛行的一种诗风,以阐发老庄思想为基本内容,是魏晋玄学的产物。玄言诗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檀道鸾《续晋阳秋》所云:“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新语·文学》注引)东晋玄言诗以许询、孙绰为代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始玄风为其孕育发生期,郭璞五言为其发展期,许询、孙绰玄言诗为其兴盛期,义熙为玄言诗终结期。 以玄理入山水,玄言诗的衰退,导致了山水田园诗的崛起。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说的“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之意。山水田园,作为自然悟道的外在载体,当人们面对玄绝难悟的遐旷玄远之道,必得置身于昏明交替、大运斡转的大自然之中方能体悟之时,玄学家们则以眼界之豁、情志之畅,在沉雄博大的大自然之中,寻求自我人格的外在的展示,这就是山水田园诗。可以说,东晋时代兴起的山水田园诗,就是玄学之士志在山水田园之中的悟道之作,是东晋名士追求理想人格与崇尚玄谈、平淡的诗学观念和审美情趣不断强化的结果。 文笔之争,是南朝关于文体分类引发出的一场辩论。它在中国文体分类学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与“笔”对举,源于汉人关于“文学”、“文章”的性质和形式之别而加以区分。汉代,凡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一般统称为“文”或“文章”。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文体的辨析,日趋精细,于是产生“文”“笔”的区分。据现有史料,文笔之分最早始于刘宋初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沈约《宋书·颜竣传》均有“文”“笔”对举之述,称颜延之最早将“文笔”析之为二。之后,文学批评家开始把中国文体划分为“文”与“笔”两大类。但具体划分的依据、标准各自有差异: (1)从文章形式入手划分“文”“笔”: 以有无韵者区分文笔,乃南朝人习惯说法。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镜秘府论》西卷《文笔十病得失》引《文笔式》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吊、诔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 (2)从文章性质入手划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说, “古人之学者有二”,是指“通圣人之经”之儒与“止于辞赋”之文。前者属于学术的范畴,后者属于文章的范畴。 所谓“今人之学者有四”,指:①墨守五经章句之儒;②博穷子史而不能通其理之学者;③擅长“笔”之作者;④擅长“文”之作者。前二者属于学术范畴,后二者属于文章的范畴。这种“文”“笔”之辨,已不是从形式上按有韵、无韵来区分,而是从作品本身的性质上指出“文”“笔”的差异。 “文笔”之辨,后世仍聚讼纷纭,但不脱南朝“文笔说”窠臼,基本沿袭刘勰与萧绎二说。 三、 四声八病:沈约论声律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483一493)。这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永明年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声律运动兴起,沈约等不失时机地创立了汉语声律之学,开创了以讲究对偶与格律之美为特色的永明体,使中国古典诗歌从此走上了律化之路。这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一)永明声律论的兴起 永明年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声律运动勃然兴起,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汉语诵读本身所具备的抑扬顿挫的节奏之感,乃是永明声律论得以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汉语由方块汉字组成,重训诂,重声训,四声调类是汉语本身所固有的。先秦汉语中就有声调。据北师大俞敏《古四声平议》一文算,《易·上经》2064个字,其中平声912(占44%)、上声426(占21%)、去声353(占17%)、入声373(占18%) 。古人诵书,本注意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动听。《续晋阳秋》载,东晋袁宏讽咏《咏史》诗,而为谢尚所激赏,称其“声既清会,辞又藻拔”。南朝讲舍,《梁书》本传称之“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可见古人早就注重诵读的声音之美。 其二,印度梵音的传入与佛经翻译之风是永明声律运动勃兴的催化剂。 梵语是拼音文字,注重音节的组合,故梵语诗律分为波哩多(有规则组合)和阇底(瞬间有规则组合)二种类型。宋人郑樵《通志·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谓之婆罗门书。”郑氏所谓“切韵之学”,就是拼切字音之法。 东汉之世,梵语以佛经东传为媒介传人中国。翻译佛经,研习梵字,于是梵音之风日盛,从佛徒僧侣到士族文人,多以梵音为尚。这就是说,曹植曾经深研梵音之学,并启迪时人,传习了42个梵音字母。谢灵运曾根据梵文十四

文档评论(0)

老刘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