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瓶换气率与透光量之研究.docx

植物组织培养瓶换气率与透光量之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1 PAGE 1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生物科技产业是现阶段最具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之一,根据XX 90 年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达成的共同意见,将花卉产业列为农业生物技术的一项发展重点。目的在于加强国内花卉等高附加价值产品的技术研究与创新,生产具竞争力的自主性产品,积极拓展外销市场,以因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农业转型及产业升级。 国内健康种苗生产,是以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繁殖,其优点在于可快速进行无性繁殖,降低病害感染机率,但此种方式投资成本大,需要高劳力需求,培养时期长,某些种苗移植后存活率低,生产数量不易控制(陈,1997),因此高经济的蝴蝶兰成为应用组织培养繁殖种苗的大宗作物。 虽然国内蝴蝶兰组织培养的技术已具有一定水平,但在组织培养量产工程上,仍有些许缺点有待克服。因此如何减少作业人力需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包装及运输的成本,增加组织培养苗生产场场作业产能,提升市场的竞争力等问题需要解决,以保持我国组培种苗的市场优势,都值得探讨与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瓶的开发与设计为组织培养量产的重要工作。目的在于依据组培苗之生长需求,规划开发最适当组培容器,再藉由组培容器之规格化依序完成组培容器承盘、杀菌炉空间、栽培架、输送台车、组培苗承盘上下架机械、包装纸箱等相关设备的标准化。而目前业者使用的玻璃组培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各种组培瓶特性,包含组培瓶之换气率、透光率、光谱分光、瓶内光量分布均匀性,并根据组培瓶之特性提供建议一种理想组培瓶供组培业者参考。但目前组织培养相关设备以玻璃组培瓶为主,若想完全改变已使用的规格,新容器之投资成本过大,也未必能达到普遍化的效果,因此决定依据目前相关设备的规格提出一种理想塑料组培瓶以替代目前传统的组培瓶。而关于组培容器之设计要求,以下列之需求加以考虑及探讨(陈,2000a): 提供植株生长光环境 提供内部最大之生长空间 环境调节之可行性 防止污染能力 人工操作之方便 作业流程之合理化 经济性之考虑 根据这些需求,提供建议其理想之植物组织培养瓶,提供国内组织培养业者参考。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在自然界中除了可以经由特定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生殖外,也可以借由新的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方法,在实验室中产生新个体。一般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即以植物各部位之细胞、组织或器官等作为培植体(explant),在适当的培养环境及充足营养下,使培植体生长、分化、再生或培养出一独立植株。例如由胡萝卜的组织块可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成新植株,而兰花等具经济价值的花卉,亦可取其生长点用组织培养法来大量分生繁殖兰花苗。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繁殖之优点为(陈,2000b): 1.营养生长速度较快 2.减少母株需求 3.减少病虫害感染机会 4.减少运输所需之空间 5.得到更高质量的植株 6.繁殖期在密闭且环控下的环境成长,因此管理容易而组织培养之缺点为: 1.需要熟悉技术之劳力 2.高生产成本,尤其劳力成本 3.初期投资资本极为庞大传统组织培养之生产过程通常可区分为五个阶段。如图 2-1 所示。 第一阶段:母株要做前处理作业。培养基需要混合各项成分,加热形成胶状。培养瓶需要清洗。再将培养基分注于培养瓶内,加盖后,送至杀菌炉内进行高温消毒,再送至繁殖作业室内,等待培养基降温冷却至温。 第二阶段:以人工进行繁殖作业过程如下。(1)进行工作台消毒,(2) 将培养瓶放置于无菌操作台上,(3)利用液体酒精,火焰消毒培养瓶表面、切刀、镊子与夹子等工具,(4)打开培养瓶(5)将植株放置于工作台上的培养皿上,(6)切下植株之节点或芽点,(7)将繁殖瓶放在工作台上,(8)放置芽点于繁殖瓶内之培养瓶上,(9)将繁殖瓶加盖,(10) 繁养瓶送至栽培室内。 第三阶段:为繁殖分化期,为达到预定数量,通常要重复 5-15 次的循环繁殖作业。这过程中,需要注意杂菌污染,植株生理异 常失调,基因的变异,植株活力等问题。 第四阶段:根芽生长期。准植株须移植至新介质,促使芽点再生长与 根部之分化,让小植株达到可驯化阶段。 第五阶段:驯化健化期。将小植株从培养瓶中取出,放置于非无菌环 境之介质内,并置于温室中进行健化,以适应大自然环境。 图 2-1 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康,2000) Fig.2-1 The procedures of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2-2 组培容器 2-2.1 组培瓶

文档评论(0)

wenerm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