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底地磁条带形成模块图 吉尔伯特反向 高斯正向 松山反向 布容正向 对称分布的海底地磁条带 老洋壳-----------新 洋脊 新---------------------老洋壳 冰岛西南方向大西洋中脊实测海底地磁条带(引自Heirtzler et al., 1996) 大西洋2.25cm/a;印度洋2.2cm/a;太平洋4.9cm/a 证据3: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由加拿大学者Wilson于1965年提出。 转换断层模型 f c 海沟 海沟是位于洋底边缘的一种狭长凹地,水深常超过6000米,横剖面为不对称的V字型,有沉积物,但是厚度不等。 证据4、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贝尼奥夫 (H.Benioff, 1968)首先发现天然地震的震源深度与在海沟—岛弧系有密切的关系,呈有规律的变化:从大洋方向向大陆边缘附近地震分布依次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可排列成一条由海沟向大陆方向深处的倾斜带,也称贝尼奥夫地震带。该带的倾角一般为45°,可在15°-60°之间变化。 贝尼奥夫带的意义:说明沿大陆边缘的海沟,存在着倾向大陆的正在活动着的巨型断裂带,洋壳在此带俯冲、下插到大陆岩石圈下。现在认为贝尼奥夫带就是一个洋壳的削减带,是大洋与大陆岩石圈的聚敛带! 古新世 始新世 证据5:海底火山岛链的分布 霍尔姆斯的地幔对流说 海底扩张成因机制 Holmes 海底扩张示意图 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底不断更新。 洋底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1968年前后,麦肯齐、摩根、X.LePechon、J.T.Willson等 他们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地吸取了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 第三节 板块构造理论 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plate)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界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思想 二、板块运动的方式 岩石圈板块主要的、主导的运动形式是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可以导致地壳发生垂向运动; 离散运动 水平运动的三种端元运动方式 聚敛运动 走滑运动 三、板块边界 聚敛型板块边界 板块两侧沿着相向的方向运动。以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海沟俯冲带为代表,以产生深源地震,褶皱山系,引起火山活动特征 离散型板块边界 板块两侧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所有大洋中脊都是这类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型边界 此类边界既不产生也不削减岩石圈,使洋中脊发生水平错位。以水平错位产生浅源地震,伴随板块的分离和火山活动为特征 大洋中脊轴部,当两个板块相背运动时,板块边界受到拉张而分离,岩石圈深部和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上涌,并逐渐冷凝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这种情况下的相邻板块的边界称为离散边界。 由于有大量玄武岩浆喷发,频繁的浅源地震及断裂活动,因此也称洋脊扩张带,或称增生型边界(accreting plate boundary)。 离散板块边界(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不同形式的聚敛边界 B型俯冲 大洋岩石圈板块相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的汇聚运动,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使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不断消亡 相邻的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俯冲型边界(subduction boundary) A型俯冲 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发生相对汇聚运动,并在汇聚运动中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而碰撞造山的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大陆板块俯冲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 相邻的两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collision boundary)。 ★以大陆为主: ★以大洋为主: 北美板块 菲律宾板块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美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非洲板块 加勒比板块 阿拉伯板块 纳兹卡板块 南极洲板块 可可斯板块 四、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 北美板块 南美板块 它是板块俯冲作用发生的场所。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之下。其突出的构造标志是伴有强烈的地震活动和岩浆、变质作用,及在凹侧产生海沟—岛弧、贝尼奥夫带。主动大陆边缘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