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读者反应批评.pptVIP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读者反应批评 第一节 读者反应批评的兴起及 其演进历程 一、20世纪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 作者中心论(寻求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原意)→文本中心论(对文学文本本身意义的解读)→读者中心论(认为文学文本意义的再生及其流传离不开读者的接受) 二、读者反应批评 一种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盛于70年代的西方文学批评思潮。读者反应批评认为,以往的文学批评要么注重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追溯,要么仅仅专注于对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的追求,严重忽视了读者在文学批评和接受活动中的地位,他们的一大宗旨就是反对对文学活动的这样一种错误认识,重新恢复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当代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性理论为费什的“读者反应理论”、尧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 代表作:费什《感受文体学》、姚斯《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伊瑟尔《阅读活动》等。 三、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30年代) (波兰)罗曼·英伽登:区分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作家创造的一个物)和审美对象(艺术作品要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必须经过读者的审美欣赏)。 (美)罗森布拉特:读者的阅读是一种“二度创造”,文学文本意义的实现有赖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2、兴起期(50年代) (美)沃克·吉布森:区分“现实的读者”和“冒牌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具体阅读行为中的真正读者。 “冒牌的读者”:指作者假想的但不一定会成为现实的读者。比如一个作家创作一个作品,他假想他的作品的读者是农民,但最后真正的读者却是知识分子。那么“农民”就是作者假想的“冒牌读者”。但这里不是否定“冒牌读者”的意义,因为假如作家在创作时没有这样一个假想的读者,他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对象和依据了。至于他的假想的读者是否能成为“真正的读者”,那有赖于很多具体的现实因素。 3、发展探索期(60年代) (法)迈克尔·里法泰尔:“超级读者”——指从事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群体,包括作家、批评家、文艺理论学者。 4、兴盛期(70年代以来) (美)费什:“有知识的读者”——有语言知识、阅读能力、丰富的文本理解经验。 (德)伊瑟尔:“双向互动理论”——文学的意义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节 哲学基础:哲学解释学 一、什么是解释学? 解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从其词源可知,它与古希腊的信使神赫尔墨斯(Hermes)有关。赫尔墨斯的主要功能是向人们传递众神的旨意和消息。但由于神的语言可能和凡人不一致,所以他还负有一定的翻译、解释的任务。 解释学的这个起源启示了,由于文本生产年代的久远或者文本本身的难解,这需要后代人的不断的理解和解释,而这种理解和解释,必然会带上后代人的理解的眼光和视域。 二、现代解释学的代表 1、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对理解的“前结构”的揭示 海德格尔认为,任何的理解者都是处于一定的历史和现实中的个人,所以他的理解必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有一种理解的“前结构”。他的理解的“前结构”包含三个部分: “先有”:指解释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了他。 “先见”:指理解者思考任何问题时必然要利用的语言观念和语言方式,它会带给我们一种先入之见。 “先把握”:指我们在理解前已经具有的观念、前提和假定等。在理解与解释之前,理解者必会将已知的东西,作为推知未知的参照系 。 2、伽达默尔为“前见”正名和“视域”概念的提出 (1)为“前见”正名 伽达默尔认为,人的“前见”并不意味着错误的决定,比如我们处身于传统中,每一个人都深受传统的影响,传统当然会对人的个人理解和判断施加影响,但传统所施加的这种影响并不一定都是错的。 在理解一个文本的时候,它的创作年代可能和理解者所处的年代相差了若干年,也就是说,有一个“时间距离”,那么这种时间距离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像作者那样去理解文本或者去捕捉作者创作时的心理意图,于是,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前见”去理解文本。 2、“视域”概念的提出 “视域”,指的是人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每一个都处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处境中,这就决定了每一个人(包括人创作的文本)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视域。 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中,存在两种视域。一是现在的视域,一是历史的或过去的视域。在理解中,文本所含有的过去的历史视域与当下理解者的现在视域发生了融合,形成了一个自内而运动的更大的视域,这个视域超出了历史和现在的界限,它包容着我们的历史性,也使得过去的历史视域获得了一种当下性,从而最终使我们的理解向着未来不断地扩大、拓宽。 由于人的个体存在的有限性,这种所谓的视域融合并非一种理解的终点,对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的理解者而言,它是一个无限的融合的过程。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