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聚落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纠错体验2】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D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C 【解析】(1)D(2)C第(1)题,该题认真分析图中各要素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故A错误;水域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但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故B错误;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C错误;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D正确。 第(2)题,首先从上题分析或者从图中看出建设用地发生的变化,即面积持续增加,其影响应从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A错误;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让住得较远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B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地表硬化,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建设用地增加,会破坏地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D错误。 【解析】(1)D (2)A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东京城(今开封市)有连通黄河和淮河的汴河经过,地处平原,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选D。第(2)题,东京是南北朝和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故答案选A。 例 2 (2015·四川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聚集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1)~(2)题。 ?(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C (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B 【解析】(1)C(2)B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 第(2)题,读图,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推断,该城市位于平原地区,B对。丘陵地区、沟谷地区形态多条带状,A、D错。山地地区多组团状,C错。 变式训练 (2014·四川卷)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D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D 【解析】(1)D(2)D第(1)题,主要考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结合图示可知,离市中心6千米以外2010年较1990年人口密度增加,排除A、B两项;离市中心10千米附近增长的人口密度大于8千米附近增长的人口密度,所以四地中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是10千米附近。第(2)题,主要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据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变化可知,市中心人口密度减小,郊区人口密度增加,最可能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造成的。城市等级的提高与人口总数有关。 1.正确区分有关城市化的几个概念 (1)郊区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出现在城市化中期阶段。 (2)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出现在城市化后期阶段。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2.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例 1 (2015·江苏卷)“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双选)( ) A.骑单车

文档评论(0)

gpcjc19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