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围绕在陈寅恪心中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便使“家国情怀”。“义宁陈氏”的家学渊源让陈寅恪有种根植于心底的“兴亡遗恨”。这种心绪,不仅仅是对于“家”而言,更是对于“国”而言。陈寅恪晚年的生命悲痛,放到他的家国情怀里则更有一种历史的怅然凄恨。 就祖父陈宝箴而言,为国为民,勇行新政,最后被慈禧赐毒,是为国家而死;而父亲三立老人,看民族将危亡与日寇,愤然绝食,是为民族而死;可对于陈寅恪而言,他独自背负的国家的文化与精神却被彻底摧毁,人虽在,心已死。 于是治史就 成了先生的寄托所在。先生治史,不同于一般的学者。一般的学者为养家糊口的多,可贵一点的,为了名誉,为了学问,为了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先生却只是借助治史这个壳体,为的是砥砺气节,为的是存民族大义,是和苏武、文天祥等人一样的行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但它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学问上,更是先生一生节操的写照。 皇皇85万言著就《柳如是别传》 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柳如是不过是明末清初的一个烟花女子。但陈寅恪的研究发现,柳如是其实是一位有主见的才女,在那样一个大变动的年代里,从事着地下的反清复明运动。 陈寅恪很感慨,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全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经过精密的排比和考据,与自由穿插其间的陈寅恪天才般的感悟融为一体,书中浓缩了陈寅恪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先生早年即名重天下,无论国共两党,即使是日本、苏联、欧美,对其也是钦羡推崇。如果先生稍微点一下头,立即可以衣食无忧,可以安心做学问,甚至功绩,根本不需要遭受伤乱之痛。或者,为爱惜名誉起见,也可以远赴海外去做自己的事业,也可以象道家一样,“无道而隐”; 而先生毅然摈弃了这些选择,而是果然选择同国家一道赴难。民族大义,英雄气概,不一定非得要巍峨高拔,不一定非得要有气壮山河的口号。 先生温和谦逊的举止之中,其实蕴涵着最坚决的态度,最硬的骨气。先生不屈逆日寇,不阿附国民党,不附和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在特立独行中肩负着自己的使命,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对于不合理的社会,一般有三种态度,一是忍耐,一是改良,一是革命,知识分子多倾向与改良,而白手起家的人却钟情于革命。家族惨痛的故事也会导致先生对激进的革命保持一种谨慎的不亲近态度, 先生以一种超常的冷静来看社会,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观点。如果连这种方式也不能使用,先生就只有保持沉默了。沉默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坚强的抵抗 作为一名世家弟子,作为一名学者, 陈寅恪或许注定是一个悲剧;但在中国历史中,作为一种才识,作为一种精神, 陈寅恪 先生却享受着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尊崇,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敢和共产党叫板;敢将大名顶顶的中共高官康生,拒之以千里;敢为了自己学术的自由,向中共高层,提出“不奉马列”。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从陈老的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他的那份坦荡,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那是什么给了这种惊人的勇气呢? “知识分子天生就是文化价值的捍卫者,正因为有了超越的精神力量,他才能对现实中的不平提出批判。”是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严肃认真,让陈寅恪选择了这条道路,最终流芳百世。 陈著碑铭的意义 对于王国维的死,至今仍是说不尽的公案。但是,陈寅恪则为独标举王国维独立、自由的学术人格,是“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所谓“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不是为了旧朝的灭亡而殉葬,不是为了政治的使命而自强,而是标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事实上为中国现代学术确立一个基本的品格。 学术的自由独立 这篇碑文对王国维之死进行了意味丰富的文化阐释。 扣住“桎梏”与“真理”,标举“思想”为学者安身立命的所在;这和传统文人守“心性”为安身立命的认识有所不同了。 寅恪谓:凡一国文化衰亡之时,高明之士,自视为此文化的寄托者,辄痛苦非常,每先以此身殉文化,如王静安先生,是其显著之例。(《吴宓日记》) 问题: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何为学术的自由独立 “学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先生之学说, 一是先生之精神。 作者要纪念的是王国维的独立学术精神,而不是他的学说。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伏尔泰语) 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颜渊即是“为己”之学,“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为学应认作是自家本分,是成己做人的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