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向陆生转变过渡动物.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栖纲 (Amphibia)的经济意义 绝大多数两栖类对人类是有益的。 (1)害虫天敌:应指出无尾两栖类在消灭农田害虫方面的巨大意义,它们居住在水田,旱田,菜地,果园,森林和草地上捕食多种多样的昆虫,例如为害作物严重的蝗虫,天牛,蚱蜢,甲虫,粘虫,水稻螟,步行虫,白蚁以及松毛虫等,对农业和林业有很大好处.青蛙中的泽蛙(Rana limnocharis),一天的吃虫量可达270只,而蟾蜍的捕虫量是青蛙捕虫量的2倍,可称得上是捕虫能手。两栖类的食物中还包括传播疾病的动物和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如蚊,白蛉,蝇,蛞蝓等.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开展护蛙治虫,养蛙治虫的试验,证明效果良好,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防止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作用.因此,保护青蛙,防虫灭害,是保证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 (2)食用:许多种两栖动物可供食用。大鲵肉味鲜美自古以来即作为食用佳肴。全国各地都有人喜食蛙腿肌肉,如北方的黑斑蛙或金线蛙,南方的虎纹蛙都是俗称“田鸡”的食用蛙类。但从保护有益动物的角度出发,应大力提倡保护青蛙,禁止滥行捕杀。现在很多地区设有专门的养殖场,大量饲养食用蛙和药用蛙作为一种副业。很多国家曾对北美产的牛蛙引入进行试养。牛蛙体型特大,一个牛蛙可产油3两多,可作为食用的养殖对象。两栖类也可作为家禽和毛皮兽的饲料,如鸭类喜采食蛙类和蝌蚪。 (3)药用:可作药用的两栖类也很多。蟾蜍的毒腺加工后制成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蟾酥是六神丸,喉症丸,痧药等数十种中药的主要原料,可以治疗疮,疔等外科疾病,并具有解毒,强心的功能。驰名中外的“安宫牛黄丸”和新生产的“蟾力苏”都是急救用的强心特效药。东北产的中国林蛙,其干制的雌性整体,即市上供应的哈士蟆,其干制的输卵管,即哈士蟆油,为著名的滋补强壮剂。 (4)蛙和蟾蜍是教学及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在普通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胚胎学,药理学实验中广泛使用.蛙类的腓肠肌和坐骨神经传统地用于观察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药物对周围神经,横纹肌或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5)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雄蟾蜍被广泛地用于妊娠诊断实验。其原理为在孕妇的尿中含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如将孕妇尿注射到雄蟾蜍皮下,则尿中所含的激素能够引起蟾蜍的排精反应。 (6)环境监测:利用两栖类进行环境污染监测。 思考题 1.与水生环境相比,陆生环境对上陆动物来说具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两栖类各个器官系统的进化? 2.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有哪些完善和不完善之处? 3.以蛙的个体生活史说明四足类的系统发育。 4.描述蛙的心脏和血液循环路线的特点。 5蛙的皮肤是如何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 6.叙述两栖类的主要类群、代表动物和主要特点。 7.谈谈你对四足类起源的看法。 8.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3.5.4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3.5.4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5。2重要特征 脑的5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但两栖类的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分化较鱼类明显,但神经物质开始向大脑顶部转移,顶壁出现一些零散的神经细胞,称为原脑皮(archicerebrum)。仍司嗅觉。 中脑视叶发达,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小脑不发达,与运动方式简单有关。 脊髓与鱼类无显著区别,但有缩短的趋势。 肩及腰部脊神经集聚成神经丛。 3.5.4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3.5.4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6.感觉器官 由于传导声波、光波以及化学颗粒的介质由水变为空气,感觉器官发生深刻演变,但水生的幼体仍保留水生动物感觉器官的特点。 6.1听觉 除内耳外,出现中耳,用于传导声波。 中耳由中耳腔(即鼓室tympanic cavity)、鼓膜(tympanic membrane)和耳柱骨组成。 耳柱骨是由鱼类舌弓上的舌颌骨演变而来。鼓膜位于皮肤表面,没有任何保护。 内耳结构与鱼类相似,但出现了真正感音的部位瓶状囊(lagena)。 3.5.4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3.5.4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6.2视觉 已具有一系列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远视。 具有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眼睑是皮肤的皱褶,覆盖于眼球之前。眼睑有上下之分,两栖类只有下眼睑)。 有瞬膜。瞬膜为上、下眼睑内侧的一个透明皮褶,由内向外覆盖和湿润角膜。 6.3嗅觉 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出现内鼻孔,使鼻腔具嗅觉功能的同时也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出现犁鼻器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