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对电的认识(一)
虽然现在人们处处用电,但是电是怎么回事?它倒底蕴含着什么秘
密?那波澜壮阔的电闪雷鸣。既让我们胆怯,又让我们好奇,在那乌
云茏罩下的天空究景发生了什么?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踏上寻找电
的历史脚步吧。
电闪雷鸣
人们认识电就是从上面认识闪电开始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字典中是怎么解释的。 在 1978 年版 《现代汉语词典》
中有四种解释:
电的定义
1.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广泛用在
生产和生活各方面,如发光,发热,产生动力等。
2.触电:电门可能有毛病了,我一开灯,电了我一下。
3.电报:急电;通电致贺。
4.报电报:电贺;即电上级请示。
我们现在一般说的电,是第一种解释,也就是说电是一种能源。
现在再让我们看一下国家标准中是怎样规定“电”的定义的。
在国标 GB/T2900.1-1992 年版中是这样定义的: 3.1.1 电 electricity
与静电荷或动电荷相联系的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里国标中也确
实说的是电是一种能量,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但是在
GB/T2900.1-2008 年版中是这样规定的: 3.3.1 电 electricity
与电荷和电流有关的现象的集合。 [151-11-01]注 1:使用此概念的
例子:静电、电的生物效应。注 2 :在英语中,术语“ electricity ”也
用于表示“ electric energy。
从上面国标中对电的定义的变化, 说明人类对电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
的。而且说明“电”不但是一种能量。它还是电荷和电流有关现象的
集合。这和字典中对“电”的定义也统一起来了。
这也说明人类认识自然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是有浅入深的。
祖先对电的认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了大自然中的雷电现象。 例如在甲骨文中的
“雷”字就出现了。如下:
稍晚的西周, 在青铜器上也出现过 “电”字。在西汉时的 《淮南子·坠
训形》 中就有雷电的记载。其中最后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弱土之气,御
于白天,白天九百岁生白,白九百岁生白 Е,白 Е九百岁生白金,白金千岁生白龙,白龙入
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白
海。”这里面就提到了雷是阴阳相薄而为雷。激扬为电。这就是说阴阳
两气彼此相挤压,碰撞而产生雷。相互急剧作用产生电。
人类对电的认识是逐步提升,逐步发展的。而且经历了漫长的曲折
的道路。我国东汉时期人, 王充在 《论衡》一书中提到过 “顿牟掇芥”
等问题,也就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
在《南齐书》卷十九 志第十一 中有如下这样的描述:
建元二年闰六月丙戌,戊夜震电。
四年五月五日,雷雹暗都,雷震于乐游安昌殿,电火焚荡尽。
永明八年四月六日,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
面窗户不异也。
永明中,雷震东宫南门,无所伤毁,杀食官一人。
这里就是说的雷电流,把塔下的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
仍保持原样。 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雷电流是遇到金属而能传
导的,而不传导雷电的是木窗。
我们再来看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类似现象是怎样描述的。
“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
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
贮诸器,其漆器银釦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
刀室中镕为汁, 而室亦俨然。 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 然后流金石, 今乃金石皆铄,
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 “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灾 ”,此理
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 人境之外, 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