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复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9 论语 ◆文化思想:士的崛起,争霸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兼并战争,提供文化重组的机会 ◆礼的缺点:过分强调差异,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因过分强有力的约束而流于形式化 ◆仁礼关系:互为里表。礼:等级规范。仁:人际关系 ◆仁中有礼,礼中有仁:维护贵贱分明,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仁的内容:血缘亲情之爱,即孝悌 个人品性,以仁的要求约束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内在 品质和性格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理想境界:杀身成仁,天下归人 ◆仁为任性基本点,礼为人际规范和社会理想,君子为人格理想,学为实现途径 ◆恭:恭敬,自我尊重,尊重他人。宽:宽厚,包容他人,善待他人。信:守信,言而有信,值得信赖。敏:勤敏,行事勤勉,迅速高效。惠:惠爱,利益大众,会泽四方。 2.诗经 ◆赋诗言志 ◆情感表达坦率真切。叙述描写,抒情兼归。宏观描写与微观并用 3.驹支不屈于晋 ◆文学成就:叙述语言:准确生动而富有文采,简洁凝练,言近皆远 人物语言:包括人物对话,外交辞令,谏说,议论 ◆行人辞令的特色:委婉含蓄,说理透彻,言辞雅正,简洁精练,具有煽动性和透彻性 ◆驹支的话:1.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不掩饰范宣子之德,也不蒙不白之冤 2.逻辑严密,形象生动,以事实为依据,用捕鹿的比喻形象论证忠。最后以饮食衣服等反驳范宣子强加的罪名 3.赋诗言志(诗经),颇具策略,驹支将范宣子相加罪行解释为听谗言,给其大人物的感觉。 4.世说新语(一) ◆神韵美,心灵美,哲学美,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 ◆“人物品藻”之美:对人的个性情感和才藻所构成的气质,便是当时人物品藻的重要审美标准。 ◆“吟啸不言”体现清淡之风盛行,清淡程式,主客之风 ◆魏晋时代讲究名士之风度,要求注重举止姿势的旷迷,潇洒。士人推重雅量,由此构成当时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尺度。 ◆雅量指宽宏的气量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外力所动的一种大度和从容 ◆通过谢安与友人不同神情的对比来凸显主人公特有的素质和非凡的气度,笔法简练,语法隽永,耐人寻味。谢安的雅量是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 ◆无论面对凶险的自然情形,还是面对危殆的战争态势,谢安均能做到镇定自若,足见他非凡的雅量。 ◆谢安:出身贵族,东山再起淝水之战,雅量高致,急流勇退。 世说新语(一) ◆潘岳:性清躁,趋利势,至情至亲至孝 ◆左思:出身寒门,才华出众,貌丑口讷,群妪乱唾 ◆妇女和群妪激烈动作的反应:1.尚美之风(美在外形,白高;美在内神,眸和神情风韵)2.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展现女性风采 ◆总结:一丑一美,一扬一抑,,在鲜明的对比突出潘岳的美的超绝,有充分展现魏人对美的追求。 ◆尚美之风:是战事频繁的时代,所以及时享乐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情绪,感官,外化的美成为大众审美的标准。 ◆魏晋风度的深层内涵: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性命的毁灭,使魏晋人士的人生慨叹夹杂着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他们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由于藏存人生的忧恐,惊惧,情感处于异常矛盾的状态,外表尽管装的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强烈的执着人生。 ◆隽永简约:文本语言的言简意赅,言药味长的艺术风格,世说新语对人物描写重在形貌,才学,心理,重在表现人物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个性,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做漫画式的夸张。 5.秋声赋(骈散结合,铺陈渲染) ◆赋的三个特点:语句以四六字为主,并追求骗偶。语音上要求音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辞藻和用典 ◆赋文体的介绍:语言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作者主观感情 ◆宋代文赋好为议论,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转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 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有强化抒情写景的部分 以赋的结构,古文的语言多写的韵文,相对于徘赋而言的不拘骗偶的赋 ◆写作特点 = 1 \* GB3 ①大量运用比喻 = 2 \* GB3 ②以景物喻人 ③骈散结合,铺陈排比,骈词俪句,问答形式,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增加赋的抒情意味 ◆面对萧条秋景,作者有何感慨:在对“思其力所不及”的否定中,归结为全篇主旨,迸发悲怆忧郁的呼声 ◆第一段:闻秋声,化虚为实的手法,用了比喻(无形-有形,抽象-比喻)。声音时小时大,时显时隐(质的时感,量的存在) 第二段:绘秋状,以秋状烘托秋声,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第三段:议秋气,写出了秋气中永恒的悲伤,为进入本文的主题做起了铺垫。伤,戮突出了万物强大的璀璨力量,说明万物的盛衰的自然之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的运用,议论秋气,从多方面采用阐述秋天的本质属

文档评论(0)

11666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