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4版高三一轮历史总复习(广东专用)第十二单元第24讲.ppt

课堂新坐标2014版高三一轮历史总复习(广东专用)第十二单元第24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4讲 孔子与老子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___________创始人;其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_________之后成为主流。 (2)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___________影响深远。 【误区提示】  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辨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孔子和老子都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3.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意义 (1)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的基本精神。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_____________。 (3)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一、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史料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史料二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1.结合史料一指出儒学的要义。 【提示】 要义:重教化,重仁义。 2.根据史料二,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内涵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提示】 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六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目的是调解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二、“百家争鸣”局面 史料一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史料二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1.史料一中,老子向孔子传授的“礼”的含义是什么?孔子“礼”的思想与之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 含义:“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态度和大智若愚的处事态度。 不同:孔子“礼”的含义是恢复周礼,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仔细研读史料二,其最有可能节选自下列(  ) A.《墨子·赏贤中》    B.《荀子·性恶》 C.《庄子·秋水》 D.《韩非子·五蠹》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信息可知是法家思想。 【答案】 D 3.两则史料涉及的思想中,在当时最受欢迎的是哪一家?原因何在? 【提示】 法家。理由: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变革时期,统一成为历史潮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是很难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②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有利于地主阶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和巩固,迎合了当时想称霸统一诸侯们的需要。③儒家的“仁政”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在当时与这种现实需要不太符合。 ☆☆突 破 提 示☆☆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复习思想文化这部分内容时,牢牢抓住这一点,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1.道家老子 反映了奴隶制的瓦解,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动乱,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提出了“无为”主张,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2.儒家 (1)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奴隶主阶级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礼”,即恢复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 (2)孟子、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3.墨家墨子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墨家学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应运而生,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4.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主张变法

文档评论(0)

35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