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PAGE
word教育资料
都江堰 余秋雨
吴江高级中学 刘爱青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笔下都江堰丰富的文化意蕴
2、初步感悟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3、学习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表达手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作者笔下的都江堰丰富的文化意蕴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导读
1、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音节写汉字。
劲厉( )邈远( )汩汩( )庇护( )濡养( )浸润( )修缮( )惊悸( )骚动( )伏龙观( )可掬可捧( )恼怒( )强悍( )遴选( )浚理( )长锸( )圭臬( )韬略( )澄彻( )蛮吓( )诘问( )怦然心动( )衮衮诸公( )
tuí( )壁残yuán( ) 众目kuíkuí( ) 废chí( ) 典jí( )胡guàng( ) ǎi( )然
2、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以本文为例,思考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
(2)你觉得此篇散文用的最精彩的或你最喜欢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可多种)请结合文本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这个文史专家的一次出走,他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他苍凉的人生浩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的脚步走进苦旅之一的《都江堰》,去感受一下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魅力。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把握都江堰的魅力并鉴赏其艺术手法。
1、题目为《都江堰》,我们一起来看作者笔下的都江堰是怎样的?齐读第二部分第三段。理解都江堰水的魅力和都江堰的魅力。
水:充满野性,雄浑壮阔,既壮丽又驯顺。
都江堰: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2、作者把都江堰的水描写的极具画面感,分析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的方法。
比喻,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
拟人,如“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
排比,如“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对比,将海水与都江堰的水进行比较,突出都江堰的水充满野性、雄浑壮丽、壮丽的驯顺等特点。
运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赞叹和敬畏。
3、水是都江堰的一部分,从整个第二部分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分析作者写都江堰这座大坝的手法。
开头:作者对都江堰情感的变化:“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就乘便去看一眼吧”“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到“脸面觉得滋润,眼前愈显清朗”,“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还是被它吸去的”——欲扬先抑
中间:水的衬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