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安乐死与临终护理伦理道德护理学院张梅第一节 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第二节 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第三节 临终护理的伦理道德死亡标准的演变传统的死亡标准:心肺标准——呼吸心跳停止生命之终结,人之不存;即医生确定的血液循环立即停止及由此导致的呼吸心跳等身体重要生命活动的终止之时。——《Black法律辞典》死亡标准的演变传统死亡标准遭遇挑战布须曼人爬出浅墓,人“死而复生”心脏暂时停止跳动:CPR复苏现代人工维持血液循环、呼吸机维持呼吸,出现“植物性生命” 1967年换心、现代技术下换肺伦理思考案例某社会科学院清史专家因昏迷住进医院,被诊断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VS),他妻子在联合国工作,赶回来看望他,他毫无反应。妻子回去前对医院说,她丈夫去世后通知她即可,后事由单位料理。患者每年所需医疗费用约为20个教授一年的工资。八年后患者死于肺炎。讨论与思考患者是否已经死亡?能否撤除生命维持措施?由谁来做此决定?使用短缺医疗资源维持他们的生命对其他患者是否公正?死亡标准的演变脑死亡标准 脑死亡(brain death)是全脑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功能。1968年,哈佛标准(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2)自主呼吸停止(3)反射消失(主要诱导反射)(4)脑电波平坦(等电位)凡符合上述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多次检查,结果一致者,即可宣告死亡。排除体温过低、镇静剂或其他代谢原因导致的可逆性昏迷;对婴幼儿的脑死亡诊断必须慎重。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有利于准确地、科学地确定死亡有利于维护死者的尊严有利于开展器官移植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生死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有利于准确地、科学地确定死亡有利于从人的本质特征去确定人的存在有利于维护人的生存权Brain death区分生命物质系统生与死的临界点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有利于维护死者的尊严作为“社会人”已经死亡,没有生存价值,可以宣布死亡,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 有利于开展器官移植供体需求增加关键在于非常新鲜的器官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对家庭而言,增加家属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扰乱了家属原有的生活的工作规律。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资源的公正合理分配。脑死亡的立法现状脑死亡标准在医学界是得到了广泛认可,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脑死亡标准。脑死亡作为判断标准,直接以立法承认的只有10多个国家,如芬兰、美国、德国等。我们国家没有脑死亡立法。 脑死亡的立法质疑有悖人道主义原则剥夺了病人的生命权加重家属的情感负担脑死亡判断的隐蔽性案例某社会科学院清史专家因昏迷住进医院,被诊断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VS),他妻子在联合国工作,赶回来看望他,他毫无反应。妻子回去前对医院说,她丈夫去世后通知她即可,后事由单位料理。患者每年所需医疗费用约为20个教授一年的工资。八年后患者死于肺炎。讨论与思考患者是否已经死亡?能否撤除生命维持措施?由谁来做此决定?使用短缺医疗资源维持他们的生命对其他患者是否公正?死亡观死亡是神的安排,无法摆脱,恐惧,对永生的追求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坦然面对死亡,追求有意义的一生和坦然心态面对死亡的降临。 生如夏花之烂漫, 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死亡观承认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死亡充实人生价值,无憾迎接死亡破除迷信,正确看待死亡减轻身心痛苦,平静进入死亡第一节 死亡标准的演变及伦理意义第二节 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伦理道德第三节 临终护理的伦理道德什么是安乐死?安乐死(enthanasia) 是指患有不治之症或濒临死亡的人,由于身体和精神的极度痛苦,在病人及家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通过一定的法律、道德程序,对其停止救治或施以人道的方式使其无痛苦的死亡而采取的措施。安乐死的历史演进希波克拉底:“不要去治疗那些已被疾病完全征服的人,须知医学对他们是无能为力的。” 《黄帝内经》: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也。 摩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由牧师向痛苦而又无望的人建议,劝导其自杀,或“接受神的意志”致死 培根说:“医生的职责是不但要治愈病人,而且还要减轻他的痛苦和悲伤,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他健康的恢复,而且也可能当他需要时使他安逸地死去。” 1936年英国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一些地位很高的人士也参加了这个协会。安乐死的历史演进1938年在美国、1944年在澳大利亚和南非也相继成立了同样的协会。希特勒借安乐死的名义,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