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末优化总结 章末优化总结 知识网络构建 章末综合检测 知识网络构建 主题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和巩固 考点一 新中国的成立 (3年0考)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受到削弱,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增强;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政策。 (2)国内:解放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被推翻,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新中国成立。 2.准备工作——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2)内容 ①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大会还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评价:是新中国的筹备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初步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3.标志——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温馨提示】 (1)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 本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但其完全 胜利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至此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 务完成。 (2)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 家,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4.意义 (1)国内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 胜利,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结束 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 主的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终于实 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2)国际 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②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考点二 西藏和平解放 (3年0考) 1.条件 (1)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 (2)军事条件:昌都战役的胜利,打通了进军西藏的要道,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 (3)群众基础:当地群众和爱国僧人的支持。 2.经过: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 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 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3.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也给西藏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 机遇;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西藏的民主改革 (1)1959年,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变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使农奴成为土地的主人。 (2)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地区完成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废除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明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和完全胜利的标志性事件 【知识小拓】 西藏得以和平解放的原因 中央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 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以史为鉴】 西藏和平解放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考点三 抗美援朝 (3年1考) 1.背景 (1)美苏冷战,美国对亚洲国家实行“热战”,1950年6 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2)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美国的侵略活动威胁中国的安全。 (3)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指挥者:1950年10月~1953年7月,彭德怀。 4.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5.代表人物: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邱少 云(烈火下严守纪律)。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 人”。 6.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 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7.意义 (1)国内:阻止了美国的侵略扩张,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国际: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温馨提示】 抗美援朝所体现的精神有: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知识小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变化 (1)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与南京国民政府做斗 争。 (2)井冈山会师后,工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8中考历史复习课件:主题梳理1 中国古代史 第4主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43张PPT).pptx
- 2018中考历史复习课件:主题梳理1 中国近现代代史 第1主题 中国近现代史(共48张PPT).pptx
- 2018中考历史复习课件:主题梳理1 中国近现代代史 第3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共48张PPT).pptx
- 2018中考历史复习课件:主题梳理1 中国近现代代史 第4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63张PPT).pptx
- 2018中考历史复习课件:主题梳理1 中国近现代代史 第8主题 近现代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及社会生活(共42张PPT).pptx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 (共10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共19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4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共13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5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共9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六部分 世界现代史6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共16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共32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八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共10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共16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2 近代化的进步 (共19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共19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5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共9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6 经济和社会生活 (共7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共10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二十单元 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11张PPT).ppt
-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第二十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 (共10张PPT).ppt
最近下载
- 2001-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601数学分析》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pdf VIP
- 古典文献学第二章 文献的形成和流布.ppt VIP
- 2025年综合窗口岗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纪念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PPT课件.pptx VIP
- 2025年中国衬橡胶设备数据监测报告.docx
- (NEW)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85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pdf
- 中央民族大学非事业编制合同制职工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2021.docx VIP
- 哲理小故事 哲理小故事.doc VIP
- 2025中央民族大学非事业编制合同制职工招聘10人(第四批)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校级台账目录)“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督导评估台账目录(中小学通用稿-2024.03.30-修订).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