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高考考纲精解.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 (必修二)高考考纲精解 (依据浙江省2017年秋季及以后入学学 适用的高考历史学科考纲编写,摘录自人民版 《历史》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b) 从“刀耕火种”到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汉朝,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数量超过前代。东汉时,某些地区一牛挽犁取代了耦犁。唐代,出现曲辕犁。 2.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c) ①商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王所有。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③北魏到唐前 期推行均田制。④土地高度集中是古代普遍现象。 3. 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a)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 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 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b) ①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新石器时代,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汉代: 《说文解字》 提到20多种丝织品。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 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被称为丝国”。③唐代:唐朝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有相当 大的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2.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b) 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司母戊大方鼎。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 序。 冶铁: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竖炉冶铁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再又 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一水排。 3. 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b) 唐:制瓷业成为独立的 产部门。有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 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海 上丝绸之路”,被称为 “瓷路”。 4.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c) ①与小农业结合,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组成部分。②分官营、民营手工业 (家庭、田庄)。 ③从业人员匠户没有人身自由。④纺织、陶瓷、冶金等分布广,规模大,产品种类多。⑤技术先进, 部分长期领先于世界.»⑥在丝织业产 资本主义萌芽。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 “市”在历代的发展 (d) ①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四面有门墙。长安有9“市” 。②宋代的“市”,突破了原 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不再被封闭在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有的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③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c) ①出现 “交子”、会馆和商帮等。② “市”从有时空限制,发展到商业街、商业区。并有草市、 夜市。③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城市商业繁荣。④以农产品、手工业品为商品。以农业、手工业 为基础,并反哺之。⑤历代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c) 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应入市籍, 不得为官等。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 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③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 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影响: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 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2.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c) 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一直延续到鸦 片战争。 消极影响: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新的形势。海禁政策扼杀了了对外贸易推 动社会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来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文档评论(0)

chinae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