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 .
高段小学生科学探究特点与教学建议
【内容摘要】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与低段学生相比,小学高段学生的科学探究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对高段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特点作一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段学生 科学探究特点 教学建议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自三年级接触科学探究,到高年级已有一定的科学学习经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和程序有了一定的理解,与低段学生相比,小学高段学生的科学探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对高段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特点作一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科学探究活动中隐含了更强的逻辑思维性
【案例】教科版五上年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研究问题是: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确定研究问题后,学生进行了推测:可能与物体的体积、轻重有关。怎样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学生经过一番商议后,决定把实验桌上的7种材料分别按轻重或者体积大小排队,再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由此得出沉浮的规律。结果发现:通过上述实验,无法得出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这个结果有些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犯起了嘀咕,一头雾水。“真的没有关系吗,还是刚才我们的探究活动考虑得不够周密,请大家再耐心地分析分析,小组再讨论讨论。”有了教师的及时点拨,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探究过程。费了一番周折后,学生发现:是因为没有把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好,研究体积与沉浮关系时,应该选用轻重一样的材料;研究轻重与沉浮的关系,应该保持体积不变。“老师,我们需要一组轻重(体积)一样,体积(轻重)不同的材料。”紧随其上的又一轮探究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教学分析
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活动隐含了很强的逻辑思维性,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把7种轻重、体积不一样的物体放入水中,发现结果与推测不符,引发了认知冲突,促发他们进一步分析和反省: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实施存在什么缺陷?探究活动的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在一系列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各抒己见,对活动进行了有目的的改进,再研究……显而易见,学生伴随探究活动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纵向型的,活动与活动板块存在着明显的递进关系,探究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前面建立的科学概念是后面科学概念构建的基础和保证。活动中,只有学生的外部探究与逻辑思维相继并进,才能推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达成。它已经不像刚刚起步的探究活动:思维结构是横向平行型的,活动板块之间是以并列关系存在,前后活动间不存在明显的推进关系。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高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有能力在科学探究中进行逻辑思维。这一时期安排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又能提高他们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起到厚积薄发的作用。
★教学建议
(1)理解并挖掘教材每个活动、活动与活动间的逻辑思维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科学活动组合而成,每一课包含的小活动与小活动、前后课时的大活动与大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是否被教师真正理解和把握,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益。
例如:教科版五下年级《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出现了两种教法。
教学方法一:学生发现马铃薯在一杯液体中会浮起来,马上回应:“浮的一杯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更多的学生都附和着说是盐水。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判断:“好!真聪明!这确实是盐水。”接下来老师又问:“这是盐水,怎么来验证呢?”学生说:“烧一烧就能烧出盐。”学生说干就干,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与教师对蒸发皿中留下的“盐”都是深信不疑!实验得出: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教学方法二:当学生喊出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水是盐水时,老师却神情自若地说:“你们这么肯定呀?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把杯中的液体烧一烧就知道了”。调羹中的液体烧干了,出现了白色的粉末,“是盐,是盐”,学生又一次自信地断定。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你们这么肯定呀?老师这里还有糖、味精、小苏打,把它们溶解在水中,放入马铃薯,看看会怎样。学生做了,结果发现:溶解了糖、味精、小苏打的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老师趁机提问:刚才这杯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支支吾吾:可能是糖水,可能是盐水,也有可能是味精水,有些小组说可能是多种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9年物理高考试题最新考点分类解析_考点4机械能.doc
- 2019学习部学期工作汇报3篇.doc
- FBT稀土复合保温涂料工程施工设计方案1.doc
- JAVA编程基础_06面向对象高级特性.doc
- Java语言程序的设计(郑莉)课后习题答案.doc
- Linux程序的设计实验报告.doc
- OTT前端项目解决方案.doc
- WHZH2012.1.5.2.东帝汶南部电厂应力计算报告.doc
- 白醋质量分析报告文案.doc
- 保险中介市场行业分析报告.doc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8 夜色》教学课件(2025年春-新编教材).pptx
-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5年高一语文教师工作总结简单版(六).docx
- 第12课《台阶》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39张PPT).pptx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课件(2025年春-新编教材).pptx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 端午粽》教学课件(2025年春-新编教材).pptx
- 指导技能的关键要素与提升的策略研究与分享.docx
- 湖南省永州四中直升班2025届高三(下)适应性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湖北省荆荆宜襄·四地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5年04月17日袁荣的初中历史组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