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 .ppt

运动神经元病 .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食或使用去毒不完全的木薯,氢氰酸 * * 运动神经元病 42岁男性患者,因进行性的四肢无力入院,患者自诉症状在8个月里逐渐加重。最初,患者表现为不能操作小物件如系纽扣,而现在甚至不能抓牢一本书,另外患者描述自己的腿部会有间歇性的痉挛抽动。 体格检查:患者精神状态、脑神经、感觉系统、共济运动正常。运动系统检查发现肌束颤动,肌张力升高。双侧三角肌和双手远端肌肉萎缩。肌力检查患者上臂远端肌力弥漫减弱,近端肌力轻度减弱。下肢肌力检查除屈臀和屈膝肌力减弱,其余肌肉肌力正常。头颅和颈部的MRI正常。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提示弥漫性的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及慢性失神经电位。 如何定位?最可能的诊断? * * 两侧锥体束与前角细胞病变;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一、概述 定义:一组选择性地累及上运动神经元(皮质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和下运动神经元(脑干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特征: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和体征并存,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流行病学:发病率约(1~2)/10万;患病率约(4~6)/10万 发病率逐渐增加 * * * * 二、病因 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分子遗传因素:家族性ALS占运动神经元病5%~10%,SOD-1相关 2.氧化应激机制:碳酰蛋白和8-羟基-2-脱氢鸟嘌呤水平高于正 常人群 3.神经毒及转运缺陷机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植物毒素(木薯中毒) 4.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机制 5.其他 金属物质代谢异常,铝、钙、硅等 * * 三、病理 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丢失,如大脑皮质的大椎体运动神经元、延髓以下皮质脊髓束在内的神经纤维髓鞘分解脱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减少 残留神经元变性:中央染色体溶解、空泡、噬神经细胞现象,以及ALS特异的轴突肿胀、神经微丝异常 反复的失神经和神经再生在病变后期产生大小不等的失神经肌纤维聚集,呈组群萎缩,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 ALS病理诊断:运动皮质大锥体细胞消失,脊髓前角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脱失并出现异常的细胞病理改变,皮质脊髓束变性和脱髓鞘改变 * * 四、临床表现及分型 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 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PSMA) ; 3、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 PBP) ; 4、原发性侧索硬化症(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PLS) 。 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类型:儿童延髓肌麻痹(Fozio-Lode氏病)、进行性脊髓延髓肌萎缩(肯尼迪病)、灰髓炎后综合征(PPS) 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乃系这一单元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通常PSMA和PBP最终进展为ALS。 * * 1.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混合) 最常见,累及脊髓前角和锥体束 一般为中年后发病,男﹥女;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几年到十余年不等) 症状常首发于上肢远端,表现为手部肌无力萎缩伴肌束颤动,逐渐向前臂、上臂、肩胛发展;此时下肢呈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一侧到另一侧,基本对称的损害 逐渐出现延髓、脑干脑运动神经元损害,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语言含混;晚期影响呼吸肌,多因呼吸麻痹合并肺部感染死亡 无感觉症状,对智力膀胱括约肌等无影响; * * 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SMA(下运动神经元) 变性局限于脊髓前角细胞; 90% 以颈膨大损害开始故以一侧或双侧手肌无力、大小鱼、骨间肌、 蚓状肌萎缩,严重者可有“爪形手”,逐渐发展至上肢,首发于下肢者少见; 有肌束颤,肌张力、反射减退; 病理征阴性,感觉正常; 波及延髓者存活时间短。 * * 类型 发病年龄 临床表现 脊肌萎缩症-Ⅰ型(SMA-Ⅰ,婴儿型脊肌萎缩,Werdnig-Hoffmann病) 胎儿或出生后6个月内 全身迟缓性肌肉无力 肌萎缩从骨盆带肌和下肢近端开始,多一年内死亡 可作基因诊断 脊肌萎缩症-Ⅱ(SMA-Ⅱ) 出生6个月后 逐渐不能站立,不能走路,呼吸急促 可活过青少年期或更长 脊肌萎缩症-Ⅲ(SMA-Ⅲ,少年近端型脊肌萎缩) 青少年或儿童期 常隐或显性遗传 骨盆带肌和下肢近端起病,类肢带型肌营养不良表现可伴脊柱侧弯、关节畸形 脊肌萎缩症-Ⅳ(SMA-Ⅳ,成年型脊肌萎缩) 成年期(30-60岁) 全身迟缓性肌肉无力 * * 3.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多在ALS晚期出现,20%患者早期出现延髓损害症

文档评论(0)

cy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装饰装修木工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5日上传了装饰装修木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