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是否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 2 、孩子与父母在身体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在生理学上叫做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在身体 形态等方面如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生物都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 3 、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五个阶段,我们现在处于少年期。 4 、人们认识地球经历的过程:天圆地方说——居住地中心说——地球说。 5 、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 6 、在地球仪上假想的轴叫地轴,它与地面相交的两点就是南极和北极。 7 、地球仪上的一条将“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 8 、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分别叫(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北纬 23.5°的圆周线是北回归线。 9 、地球仪上的相关名称(从北极往南极的顺序) :北极—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南极。 10、地图上的海洋用蓝色表示,平原用绿色表示,高原用黄色表示,并且颜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颜色越浅, 表示颜色越低。我国的地形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 11、长江、黄河的源头都在青藏高原。长江位于中国境内,全长 6380 千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由西 向东流,经过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 1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 最后流入东海。 12、地球的构造从表面到地心主要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地球半径平 均约 6371 千米,地球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占 14958 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29.4% ,海 洋面积约占 3.6 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0.6%) 13、世界上首次“地球日” 活动是 1970 年 4 月 22 日,1990 年 4 月 22 日联合国将 4 月 22 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 14、我国大陆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绥芬河市,最晚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喀什。标志性城市看到 太阳的先后顺序:哈尔滨、沈阳、台北、上海、杭州、南京、北京、武汉、广州、呼和浩特、西安、重庆、成都、昆 明、拉萨、乌鲁木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北极星。 15、1492 年 8 月 3 日,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由约( 90 )名船员操纵 3 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经过 2 个月零 9 天,终于看到了大陆。 16、1519 年 9 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 5 艘帆船、 200 多人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绕 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之后继续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后于 1522 年 9 月回到了西班牙。 17、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 、(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我国属于亚洲,位于东半球(或者北半球) 。 18、1543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问世,它宣告了“太阳中心”学说的诞生。 19、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 20 、一天之中,温度总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人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温度最高是 14 时左右,最低是 6 时左右。 21 、昼夜温度的变化跟太阳的照射有关。一年中,夏季的温度最高,冬季的温度最低。 22 、蒲公英的叶子,白天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就合拢了;有些植物白天开花,夜晚闭合,夜合欢最为典型,每当 4 月初开花时节,白天张开花朵,夜晚合拢,也有少数的植物相反,昙花是夜晚开花。 23 、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 24 、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树根胀裂等原因长期对岩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