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开采方案设计修改.doc

  1. 1、本文档共1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隆昌开采方案设计 附件: 1、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等六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1号); 2、隆昌煤矿采矿许可证; 3、晴隆县隆昌煤矿合伙企业营业执照; 4、晴隆县隆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 5、晴隆县隆昌煤矿煤炭生产许可证; 6、晴隆县隆昌煤矿矿长资格证; 7、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对黔西南州煤矿2006年度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8、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备字[2007]181号)《关于《贵州省晴隆县隆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9、关于晴隆县隆昌煤矿要求解决煤矿双回路供电系统的回复; 1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评审意见书; 11、晴隆县隆昌煤矿开采设计方案设计委托书; 12、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文件。 13、投资概算表。 14、《贵州省晴隆县隆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补充)报告》中的储量核实结果。 附图: 1、井上下对照图(1:2000); 2、采区巷道布置图(1:2000); 3、通风系统及通风风络图(示意图); 4、井下避灾线路图(示意图); 5、井下运输系统图(示意图); 6、通讯、压风、防尘管路布置图(示意图); 7、地面供电系统图(示意图); 8、井下供电系统(示意图); 9、地面工业广场布置图(1:500); 10、井下瓦斯抽放系统图(示意图); 前 言 晴隆县隆昌煤矿属扩界扩能矿井,原生产能力3万t/a。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等六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1号)以及晴隆县隆昌煤矿采矿许可证,隆昌煤矿扩能扩能生产规模30万t/a。本次按30万t/a进行扩能设计。 一、矿井生产概况 原隆昌煤矿生产能力为3万t/a,平硐开拓,地下开采,开采深度830~725m,开采25号煤层,自2001年至2006年底共采出7.9万t,采空区消耗资源储量为10万t。 该矿井前期生产主要集中在矿区东部5号拐点附近区域,开采25号煤层。据调查,在该区域内其它煤层局部已回采,其它开采情况因巷道垮塌无法调查。 原隆昌煤矿工业广场较窄小,位于溪流、冲沟水汇合处的一平缓地带。原主平硐和回风平硐断面5.5m2。 矿区内其它煤层主要为当地小窑、老窑的开采,浅部煤层多受小窑、老窑破坏。 二、设计依据 1、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等六县(市)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1号); 2、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于提供的《晴隆县隆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贵州省晴隆县隆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补充)报告》; 3、中营矿区新华井田地质报告说明书(精查); 4、贵州省黔美基础工程公司提供的《贵州省晴隆县隆昌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 5、隆昌煤矿采矿许可证; 6、晴隆县隆昌煤矿合伙企业营业执照; 7、晴隆县隆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 8、晴隆县隆昌煤矿煤炭生产许可证; 9、晴隆县隆昌煤矿矿长资格证; 10、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对黔西南州煤矿2006年度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11、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对黔西南州煤矿2007年度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 112、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备字[2007]181号)《关于《贵州省晴隆县隆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13、关于晴隆县隆昌煤矿要求解决煤矿双回路供电系统的回复;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评审意见书; 15、《煤矿安全规程》; 16、《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17、《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 18、国家、贵州省现行的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19、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文件: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 20、隆昌煤矿提供的其它资料。 三、设计指导思想 1、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选择回采工艺及装备,最大限度的实现集中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2、采取有效措施、选择合理的回采工艺,提高资源回收率。 3、主要生产系统及设施要先进、可靠;尽量精简地面非生产性设施,地面布置要简洁、美观; 4、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及设备,贯彻工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抓住市场机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5、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四、设计的主要特点 1、本次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 2、按易自燃煤层和煤尘有爆炸性进行设计和管理; 3、设计扩能30万t/a。 4、结合矿井前期开采情况、井巷和地面设施可利用情况及煤层赋存条件等特点,设计采用斜井开拓方式。设计三条井筒,主斜井铺设皮带作主运输和设置“猴车”乘人装置,副斜井铺设轨道用绞车提升辅助运输,回

文档评论(0)

zxian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本人从事教育还有多年,在这和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