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和再开发.ppt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和再开发.ppt

  1.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北京住宅郊区化的基本特征 3.1 沿公路环线呈同心圆向外扩展 住宅用地集中分布在二、三、四、五环周围,呈现明显的环状分布。 采集1992-2002年的1535个住宅出让样本中,在三-四环、四-五环的近郊区居住用地出让的样点占到总数的50%,造成了城市“摊大饼”式蔓延,但是密度相对比较高。低密度单体别墅所占比例很小。 图3 1992-2005年北京住宅用地出让样点分布图 3.2 沿快速交通干线呈扇面分布 住宅出让沿快速交通干线分布特征明显。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机场高速路和京通快速路,1992-2005年住宅出让总数为352个和351个,其次是京昌高速路和石景山路。总体上是沿东北部、东部(机场高速路和京通快速路)、西北部、西部和北部(京昌高速路、石景山路和京汤路)呈扇面发展,以快速交通干线为廊道向郊外扩展。而东南部、南部及西南部扇面相对来说发展不够,整体布局是北部密集而南部相对较稀疏。 图4 1992-2005年住宅出让项目的扇面分布图 3.3 各类型住宅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别墅、公寓、写字楼(商住楼)、普通住宅(商品住宅)及经济适用房。 写字楼集中分布在城区和近郊区。 普通商品住宅集中分布在近郊区,占66% 公寓同样集中分布在近郊区,占76%。 别墅的分布相对远离城区,五环外占83% 经济适用房分布多集中在近郊相对位置比较差、土地价格比较低廉的地区。 图5 北京楼盘分布图(2003年秋) 住宅种类分布的区域差异反映了北京市出现由收入高低体现的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高收入阶层集中居住在近郊高档住宅区或者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较远地区,而低收入阶层则居住在交通不便,相对偏远的地区。 4、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4.1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进步,使住宅郊区化成为必然 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中心非常拥挤,市中心的部分居住区让位于能够提供更高地租的现代服务业,住宅的郊区化成为必然。 交通设施的改善为居住郊区化提供了可能。城市轻轨全线贯通,地铁八通线、五号线、四号线、十号线已陆续开通或开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打工者的“蜂巢”人生:百平米复式住进38户 2012-11-21 16:00:15 来源: 南方都市报(深圳)  当北京的房价堪比纽约和悉尼,他们就从十几平米的小房间挤进了一个个不到三平米的小隔断—这种密如蜂巢的“房间”,在北京市写字楼和高校集中的区域并不鲜见,“蜂巢”里的租客们静悄悄地生存着。每天,他们只在这里躺下去睡觉,站起来上班,他们几乎总是一声不吭。 城市边缘区产业布局与土地利用问题非常突出,土地利用选择、空间划分以及控制与规划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经济活动对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对居住区、工业区等功能性小区进行合理布局,解决好居住与就业、耕地保护与城市扩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北:奥运会、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 东:城市CBD的东扩,通州建设首都副中心 南:南城计划,第二机场建设,新航城 西:首钢搬迁,西部建设CRB文化娱乐休闲区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及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巨大的投资规模将会加大刺激北京的城郊化过程,另外,我国户籍、就业等制度的变化将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些因素必将加速北京城市向周围地区蔓延、扩展,带来城市边缘区更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与利用。 北京城市在不断扩大 因此,积极开展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进规律和结构优化的研究,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空间重组途径,对于城市居民安居乐业,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极为迫切和至关重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式、美国经济学家H?霍伊特(H.Hoyt)的扇形土地利用模式以及美国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土地利用模式都涉及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7-8]。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城市开始快速扩张,并侵占了大量农业用地[9]。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趋势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摊大饼式”的增长是一种以分散、无计划、低密度和相邻土地间在功能上互不相干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高、效率低[10]。 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 1960年的PADOG(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提出建立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即在城市建设区内建设新的发展极核,与巴黎共同组成多中心的城市聚集区,以抑制城市聚集区的蔓延扩张,追求城市的整体均衡发展。 随着西方城市人口和就业的空间扩散以及郊区化的发展,城市多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16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