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食养歌 谷物菜畜养成宝,四性五味任君调。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化痰消胀好,芹菜能降血压高。 胡椒驱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毒最为妙。 香蕉通便解胃炎,健胃补脾食红枣。 番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要记牢。 花生能降胆固醇,冬瓜消肿又利尿。 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营养高。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蜂蜜润燥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 生梨饭后化痰好,苹果消食营养高。 木耳抗癌素中荤,黄瓜减肥有成效。 海带含碘消淤结,香菇存酶肿瘤消。 胡椒除寒兼除湿,菜花常吃癌症少。 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症猕猴桃。 紫茄祛风通脉络,莲藕除烦解酒妙。 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制癌细胞。 2018-06-08 中医养生保健大讲堂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一、中医养生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黄帝内经》 二、中医养生学内容 1、顺应自然 2、调摄精神 3、保养正气 顺应自然: 就是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人体与自然环境协调,这是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 调摄精神: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既要保持思想活动的健康,又要防止内在精神刺激因素的产生。总之要培养乐观的情绪、坦荡的胸怀。 《内经》:“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历代养生家强调:“养生莫若养性。” “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而后医其未病。“ 损伤五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惊)伤肾。 影响气机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平和七情 以理胜情 以耐养性 以静制动 以宣消郁 思虑有度 慎避惊恐 保养正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 ----《淮南子》 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 ----《内经·素问》 1.安心养神: “难得糊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安心处世,光明磊落,乐观开朗,随遇而安,乃是安心养神的灵丹妙方。 2.四时调神: 遵照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式,使精神情志随之而活泼向上(春)、畅达愉快(夏)、恬静收敛(秋)、藏而不泄(冬)。有利于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平和。 3.以心治神: 要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独自苦思冥想,忧愁伤悲或愤愤不平。 4.情感节制: 善于节制情感,是精神修养高雅的体现。适当控制自己情绪,是保证健康的措施之一。 5.精神寄托: 人到垂暮之年,总会有一种失落感,只要人老心不老,对工作和事业充满信心,就不会觉得老态已至。老年人只要在精神上有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