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主要要素
学生:学生基本情况,运动负荷承能力 教材:熟悉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法:学法设计与指导,组织过程,方法运用, 场地器材:充分有效,便于实施,安全卫生 天气:应急预案,季节特点; 教师:自身特长与不足;情感投入 计划:教案 成功的体育课程的标志成功的体育课程的特征和标志.doc
1.在水平一、水平二突出游戏活动 为了强化这一问题,修订稿在“内容标准”中增加了对游戏学习和活动的表述和案例。 在运动技能课程分目标的叙述部分,特别加上了一句话:小学阶段要注重游戏学习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P7)。2. 更准确表述“运动技能教学” 对体育课程改革反映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批评课程改革“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称新课程是企图“把竞技运动从学校体育中开除出去”。不少老师忌谈运动技术。以至于有的学者提出:现在决不是要什么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在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运动技能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方面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P7)
具体修改举例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2.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五)课程内容(第三部分..\体育新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水平目标.doc水平目标的划分
4.适度降低某些难度偏大和要求偏高的内容
修订稿在“内容标准”中做了部分修改,如P11,将“测评学生30秒钟踢毽子的次数”改为“评价学生踢毽子的熟练程度”;P17将“测评学生10米双脚连续跳的速度”改为“评价学生在‘撒渔网’游戏中的速度和灵敏性”;P17将(水平二)“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中规范性一词删除;P26将“掌握有较大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改为“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P33将“表现出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改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P35将“测评学生掌握并运用定向越野技术的情况”改为“评价学生掌握跳远的助跑、起跳等技术的程度”。 (五)课程内容(第三部分..\体育新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水平目标.doc水平目标的划分
Play to learn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1、 建国以来的六次演变 2、 原2001版课程标准存在的部分问题 1.边界不清,忽视了对传统教学优秀部分的继承 课堂教学设计上没有主线,或分段过多,且各段之间缺乏罗辑联系,体育课运动负荷小,学生既学不到什么运动技能,也锻炼不了身体。 2. 教学方法模糊不清 每课必用“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自主教学”,用一些虽流行但不适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项目占据课堂,遮蔽了体育课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以竞技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的特征。 3.学生能动性扩大化 过分强调“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试图单一地从满足学生的爱好来解决学习的发展,忽略了对体育课程性质的把握,对立与割裂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支撑的关系。 3、现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八次修订) 1. 2003年3月,教育部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征集修改意见,涉及到38个国家首批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标准》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一稿。 2.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组织各学科的《标准》组对《标准》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二稿。 3. 2005年,《标准》组继续利用多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机会,向一线体育教师征询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标准》的第三稿。 4.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