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及工作计划书
题 目: 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
学 院: 兴湘学院
专 业: 自动化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年3月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我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创新体系在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呈现出“三纵三横”的研发局面,建立了较完善的研发团队。我国己掌握了电动汽车整车开发关键技术,能开发多类电动汽车,一系列的电动汽车整车产品己被展出,而且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也己投入市场运营。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加之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在未来两年内电动汽车会进入成长快速期,电动汽车的市场及生产规模会迅速扩大。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同时还应充分兼顾充电设施的发展。由于电能是一种二次能源,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及其配套设施充电站的建设,也要朝智能化,高效利用电力资源方向发展。因此,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意义:随着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技术的推广,动力电池可能作为智能电网中的移动储能单元,在白天用电高峰期,动力电池给电网传输电能;在晚间费用电高峰期,电网给动力电池充电,这种电能的双向流动名为车电互联V2G(Vehicle to Grid),电动汽车充电桩这种充放电系统设施是V2G技术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计(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设计思路:
本课题主要是对现今比较热门的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组充电装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将可逆PWM整流器和双向DC/DC变换器相集合,可逆PWM整流部分即可作电动汽车的充电电源,又可作电动汽车的放电负载,且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实现单位功率因数,电能双向流动,低谐波污染等;充放电部分采用DC/DC变换器,运用其独特的升降压功能,自动调节降压充电和升压放电的转换。充电方式采用先恒流再恒压的充电技术,消除了蓄电池组的极化现象、充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特点。
主要内容:
①查询有关资料文献并完善开题报告。
②确定整流逆变器主电路拓扑选型,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主电路拓扑选型。
③研究整流逆变器调制和控制策略。
④研究双向DC/DC变换器调制和控制策略。
⑤研究充放电系统控制策略。
⑥搭建仿真模型,进行系统控制策略验证。
三、毕业论文所用的方法(技术路线)
设计适合电动汽车充电桩对的变流拓扑及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实现对电动汽车蓄电池充放电的控制。本次设计采用三相全桥PWM整流逆变器,建立其基于旋转坐标的数学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将三相对称静止坐标系(a, b, c)转换为以电网基波频率同步旋转的(d,q )坐标系,这样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直流变量将代替三相对称静止坐标系中的基波正弦变量,便于控制。其采用基于前馈解耦的空间矢量调制和直接电流控制模式即采用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电流内环能够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限流保护,电压外环控制能够保证直流侧电压稳定性。双向DC-DC功率变换器采用双向半桥拓扑结构,其采用独立的PWM调制策略和电流闭环控制策略。对整个充放电系统控制策略采用先恒流再快速脉冲充电的充电模式,恒流或是恒功率的放电模式。
空间矢量控制 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 独立PWM控制 电流单闭环控制 充放电逻辑单元控制
四、主要参考文献 (8-10篇)
参考文献
[l]鲍健强,叶瑞克.电动汽车:汽车制造业的“低碳革命”.浙江经济,2010
[2]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交通企业管理,2010
[3]李俄收,吴文民.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对策.华东电力,2010
[4]李瑞生,王晓雷,周逢权,李献伟.灵巧潮流控制的电动汽车智能化充电站.电
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
[5]夏德建.电动汽车研究综述.能源技术经济,2010
[6]李晓华,钱虹.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瓶颈及发展趋势.电源技术,2011
[7]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8]张步涵,曾杰,毛承雄.电池储能系统在改善并网风电场电能质量和稳定性中
的应用.电网技术
[9]俞振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
[10]袁琦.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储能技术.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09
[11]田廓,焉区帆,薛松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