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广东的梁廷枏是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说“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彼之火炮,始自明初,大率因中国地雷飞炮之旧而推广之。夹板船,亦郑和所图而与之者。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 ……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梁廷楠:《夷氛闻记》) 问题三:梁廷枏对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什么态度?为什么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魏源思想价值何在?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864) 问题四: 为什么20年后,朝廷官员重提“师夷长技”思想 ?
问题一: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看到了什么?
。“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人情平日置之不讲,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若雷霆……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己知彼而不胜,聩聩从事而不败者也。英吉利、佛朗西、米利坚,皆在西南之极,去中国五万里,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 —姚莹《复光律原书》《东溟文后集》
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
练 习
2.“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一评价指的是( ) A《海国图志》B《新学伪经考》C《资政新篇》D《狂人日记》
3.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发表了《宪法与孔教》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这主要是针对( )。 ? A.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C.孙中山的妥协退让 D.国民政府统治的反动 B
B
C
B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 ——张之洞《劝学篇》
问题五:结合魏源的悲剧和材料,思考洋务派如何让“师夷长技” 思想在中国生根?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864)
问题四: 为什么20年后,朝廷官员重提“师夷长技”思想 ?
本质:是革故鼎新,是救亡图存,是遵循历史 进化论的质变。
内容:大变,全变,变制:启民智、兴民权、 设议院,君主立宪。
意义:改变国人世界观,思想启蒙,人民觉醒,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学习西方制度文明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
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 ——张之洞《劝学篇》
问题五:结合魏源的悲剧和材料,思考洋务派如何让“师夷长技” 思想在中国生根?
* 康有为在美国芝加哥 中日甲午战争,欧美作壁上观 重庆谈判 2012年课标卷41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高中一年级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课件1.ppt
- 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二1~5的书写.ppt
-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6、爬山虎的脚.ppt
- 生物高中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郭智细胞的增殖 课件.pptx
- 历史初中二年级上册课件 岳麓书社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14课 红军长征.ppt
- 杨爽 多彩的夏天课件.ppt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PPT课件》.ppt
-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二框课件.ppt
- 历史上册初中二年级 18.从九一八事变到.ppt
- 信息技术四年级课件 认识操作系统.ppt
- 语文高中 人教版必修3自制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课件(共56张PPT)改进稿.ppt
- 物理人教版高中三年级 2017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指导课件:2力与直线运动+第二讲《电磁学中的直线.ppt
- 英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Unit 4 When is Easter B let‘s learn 47p.ppt
- 历史高中一年级必修1课件 罗马人的法律.ppt
- 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课件(岳麓版八年级下).ppt
- 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小数加减法运算(一).ppt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PPT课件(1).ppt
- 英语三年级上册 Lesson_19__My_Favourite_Colours.ppt
- 课件:文明的冲撞与融合-1(岳麓历史九上).ppt
- 《三十年惊世一跪》.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