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史料研习.doc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史料研习.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中国古代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单元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 梁 松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付 欣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学术引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犁开始使用,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洪煜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载《史学月刊》1994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私有观念的发展,刺激了人们对于财产的私人占有欲,尤其是对于土地、生产工具的占有。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西周时期的集体耕作生产的劳动形式迅速崩溃,小农经济随之产生。另外,西周时期集体耕作方式的迅速瓦解也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者单纯依靠井田制度和劳役地租的有限收入已不能应付他们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在这种客观条件下,他们开始改变剥削方式,把大块土地分割成小块,实行按亩征税。这些迹象表明,小农经济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了。 于凯在《战国史》(60—7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一书中指出,战国时期随着授田制的实行,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农业生产方式确立并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授田制是以土地国有为前提,通过国家权力进行调配,按照一定标准将土地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使农业生产者与耕地紧密结合起来,并由国家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一种土地分配形式,它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除授田制外,各国还推行名田制,对有军功的平民阶层实施赐予田宅的奖励政策。战国授田采取以户属地、以地征赋的原则,以严密的户籍管理为基础。伴随授田制的推行,战国户籍管理也日渐强化与完善,最终导致了“编户齐民”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于凯进一步指出,授田制的推行催生出了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授田制将个体农户紧紧限定于“百亩”耕地之上,由此促进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形成了战国小农家庭的主流形态——“五口百亩之家”。这种个体小农家庭,以“百亩之田”为基本生产单位,以精细化农业为基本生产形态,在经营农业的同时还兼营副业,由此确立了“男耕女织”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授田制及其配套政策的推行,造就了广泛的个体小农群体,为古代集权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石,国家也获得了对农业劳动力和农村社会的强力控制;另一方面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又要求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决定了战国时期小农和国家之间具有共生互动关系。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冷鹏飞在《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形态的变革》(载《学术研究》1999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形态产生了重大变革。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生产由手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领域,其商品生产形态主要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基本格局。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官府贵族自身的需要,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参与或从事商品生产的现象进一步显露并有所扩大。第二,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商品交易的繁荣。这时的商业贸易形态主要分为转运、屯积、加工以及混合型四种。至春秋战国时期,转运贸易已有相当突出的发展,有些商品甚至被转运到域外。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人已称我国为“塞勒斯”(丝),可见我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在战国时期就已开辟。贸易形态的发达促进了交易市场的繁荣,这时的市场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市井、草市、墟市、邑市、城市等等。第三,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结构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特殊商品——货币方面,原来通行的海贝等自然货币形态被逐步淘汰,代之以铸币和贵金属。这一变化还反映在商人的构成及其经营方式等方面。商人的主体,已经不是官府、贵族或官僚商人,而是平民商人,此时的平民商人已经是完全以经商为职业之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与其他社会职业还处在频繁的流动之中,这与殷商西周时期商人子弟永远经商的封闭状态决然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能够迅速发展,除了生产力和农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