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表8-1 不同室内环境的微生物总数及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cfu/m3);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二、水圈中的微生物;二、水圈中的微生物;二、水圈中的微生物;P/H指数与BIP指数
;细菌菌落总数;通常不直接检测——
水中存在病原菌的可能性很小,其他各种细菌的种类却很多,要排除一切细菌而单独直接检出某种病原菌来,在培养分离技术上较为复杂,需较多的人力和较长的时间。
间接病原菌测定:测定水中是否有肠道正常细菌的存在——若检出,则表明水被粪便所污染,则有肠道病原菌的可能。 ;二、水圈中的微生物;多污带 ;注:*颤蚯蚓属后生动物,与陆地上的蚯蚓从体态和习性上都十分相似,他们也是环节动物,栖息于水底污泥中,与蚯蚓类似吞食污泥故俗称水蚯蚓,与蚯蚓不同的是,他们体表多毛。
;α中污带 ;** 有关生物的形态见下图天蓝喇叭虫、椎尾水轮虫、栉虾。;β中污带 ;***β-中污带的藻类见下图。;寡污带 ;****寡污带的指示生物见附图轮虫、水蚤、鱼腥藻、玫瑰旋轮虫。;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三、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二)嗜冷微生物
1、发现
(红雪现象:嗜寒水藻)
;(二)嗜冷微生物
2、生存机制
特殊的酶、细膜含特殊的脂肪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 是M的“大本营”,人类的“菌种资源库”。
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105)>藻 类(~104)>原生动物(~103)
据估计:每亩耕作层土壤中,有霉菌150Kg,细菌75Kg,原生动物15Kg,藻类7.5Kg,酵母菌7.5Kg, 他们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肥力
;四、土壤中的微生物;2、土壤对微生物的作用
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场所。
土壤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①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②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③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
④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空隙
⑤ 土壤具有保温性
⑥ 土壤的pH值一般为5.5~8.5之间;(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1、土壤剖面结构与微生物垂直分布;(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2、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的分布
土壤团聚体(土壤团粒):由土壤矿物质颗粒(黏粒)、微生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构成的微团聚体经过多次复合和团聚而成的结构。;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及人为环境中的分布;;2、互利共栖:
两个群体相互协作,达到在某一生境中共同生存的目的。;3、共生:
两个群体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功能和绝对互利关系的高度专一的共生体。
地衣:是由藻类或蓝细菌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4、竞争:
两个或多个群体共同依赖同一个生长基质或环境因素,结果一方或两方的群体大小或生长率受到限制的现象。;5、偏害或拮抗:
某一微生物群体产生某种物质,使另一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抑制,而本身不受影响的现象。;6、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细胞表面,从寄主中取得养料,并引起寄主病害或死亡。
噬菌体与细菌
蛭弧菌寄生于革兰氏阴性菌(蛭弧菌被噬菌体寄生——超寄生现象)
粘细菌对细菌的寄生:依靠胞外酶溶解敏感菌群,释放出营养物;7、捕食:
一种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
藻类对细菌和其它藻的捕食;第四节 M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物质照样循环。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重任而保证物质循环的呢?大量的实验证明,虽然一切生物都参与了这种转化作用,但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主导者是微生物。由此可见,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其原因除了动、植物呼吸和燃烧产生CO2进入大气外,主要是由于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据估计,地球上有 90%左右的CO2是靠微生物分解作用而形成的。
碳素循环:微生物利用多种含碳有机物,将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被完全氧化后,产生CO2和水。CO2重新进入大气层,供绿色植物所用,从而保证了碳素不断循环,这个过程称碳素循环。
;;The Carbon Cycle;Decomposition;有机物分解;2、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