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7课 北宋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宋朝的建立 陈桥驿兵变 宋朝(北宋)的建立 内:宋立国后,“先南后北”,自960至979年,基本完成中原的统一。标志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时代的结束和中原王朝的重建。 外:先已立国的辽,以及西北党项族等,其政治、经济和军事,都足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 文官体制 军事改革 中央 / 收兵权――“杯酒释兵权”。建立新体制――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长官为文臣。 地方 /“内重外轻”,强壮士兵入中央禁军,厢军和乡兵,更戍法。 文官体制 政治改革 文官政府:“重文轻武”为国策。统治集团由科举提拔文臣组成。中央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臣担当。 官、职、差遣的分离及其弊端。 科举制的完善 制度:增设“殿试”――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规则:“弥封”、“誊录”,公正和公平。 内容:宋中期后,废“帖经”,不以诗赋取士,增加策、论。 影响: (内):选拔文官人才、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 (外):17世纪末和18世纪,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 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练习 1.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加强禁军 B.强干弱枝 C.使其互相牵制 D.防止武将专权 练习 2,北宋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练习 3,北宋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练习与测评1/p5 1.(1)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皇位时有发生。(3)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 练习与测评2/p5 2.同意。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练习与测评 3.(1)考试制度: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考试规则: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别头试”、“锁厅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考试内容: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2)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 * *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 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亦终日侍侧,不能害我…… 赵匡胤 950年23岁 从军 951年24岁 后周建立,任 禁军东西班行首 953年26岁 任开封府马直 军使,成为皇子柴荣亲信 954年27岁 柴荣(周世宗) 即位。升殿前都虞候 956年29岁 从周世宗伐南 唐,升殿前都指挥使 959年32岁 周世宗病卒。 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 军最高统帅 960年33岁 陈桥兵变篡位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驿 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及系马的老槐树。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问题2: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与历朝开国之初“高鸟尽,良弓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