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身份与持久的教育不平等.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6卷 第 6期 教 育 学 报 Vo1.6.NO.6 2010年 12月 JournaIOfEducationalStudies Dec.2010 边界、身份与持久的教育不平等 吕寿伟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 育研 究所 ,南京 210097) 摘 要 :当今社会 ,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愈加显著 ,而不平等 的教育边界的存在则使教育的这一功能成为社会 对部分人 的偏爱。教育边界的产生源于先赋性的教育制度安排与后致性的社会分类 的共谋 ,而 自我的类别化、群 体排斥 以及不平等边界的正当化机制则使 已生成的边界获得进一步强化 ,从而使教育不平等的基础从对教育权益 占有 的外在显性表现 ,转 向了以身份为标记 的内在 的、隐性的深层根源 。被标签化 了的身份 的错误建构使教育不 平等成为完全而持久 的教育不平等 。对不平等边界的消除企图通过身份模式 以根 除社会偏见得以实现是表面 的, 也是天真 的,而基于地位模式 的参与平等理念则为教育平等 的实现带来 了曙光 。 关键词 :边界 ;教育边界 ;身份 ;教育不平等 ;参与平等 中图分类号 :G40一O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298(2010)06—0022-06 白进入现代社会 ,我们对教育平等 的追求始终 一 、 教育边界及其生成机制 没有中断,但教育不平等也顽 固地在这一过程中得 以延续 。时至今 日,教育改变命运的功能愈加 明显 , 边界一般指进行差异划分的界线 ,既可作为显 而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却并没有因为教育机会的扩张 性的实体性存在 ,如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边界 ,也可作 而获得实质性的改观 。男女之间、阶层之间、区域之 为隐性 的虚拟存在 ,如社会群体边界 。前者依据地 间、城乡之问、农民工与市民之问、族群之问等等 ,依 理特征的不 同予 以界定 ,后者依据类型差异得 以划 然存在着普遍的教育不平等,我们的教育被悄无声 分。边界通过界线的设定使具有不同特征的边界两 息地在不同群体之问设置了难以逾越的边界 。当然 侧成为不同的实体 ,实现差异的区分化功能,每一种 边界本身并不会导致教育的不平等 ,但边界两侧身 边界都 以不 同的形式标示 出一种区域之 间、类型之 份、地位 的不对称性却从根本上引发了教育 的不平 间的核心差异。差异是边界形成的依据 ,也是边界 等。边界的划分把社会成员构造为不 同的群体类 进一步固化 的动力。边界通过对空间、范 围、程度、 型,一边构造为主流 的、高贵的,并被赋予更多的教 层次 、类型等的分割为边界两侧 的流动和沟通设置 育获得机会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成功机会 ;而 障碍 ,一方面确保边界两侧各安其份 、各守其责,另 另一边被构造为低劣的、粗俗的,从而是边缘的和受 一 方面催生边界 的封闭效应 ,固化边界 的存在。因 排斥的,而阻碍后者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教育 ,相对 此区隔、差异和封 闭构成 了边界的基本特征 。教育 于主流群体处于身份和地位的从属状态 ,被赋予相 边界作为抽象边界的具体化形式 同样拥有边界的基 对较少的教育机会和相对低劣 的教育质量 。显然 , 本特征。教育边界是指构成不同群体类型教育权益 这种不平等不再是 由于人为的操作 ,甚至不再是某 差异区分的界线 。依据教育权益而形成的群体类型 一 项具体制度所引发的临时的、波动的教育不平等, 化是教育边界的根本标志,对教育权益 占有多寡是 而是随着边界的社会固化以及边界两侧群体身份的 区分教育群体类

文档评论(0)

荔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