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精细过滤的理论与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人类从通过地层的过滤作用获得清洁的井水这一经验中受到启发,用过滤的方法来处理经过沉淀仍然是浑浊的地表水[1]。从此过滤便成为水处理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处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1829年,英国伦敦的Chelsea供水公司建成了用于实际生产的第一座慢滤池[2]。从那时起至今的177年间,众多水处理研究学者和工作者努力探究过滤的奥秘,孜孜不倦地追求与研究着高效优质的水处理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丰富而惊人的,不论过滤技术还是过滤理论都日趋完善。目前国内外的应用实例和文献资料表明,滤池的形式多种多样,滤料的品种新颖繁多,针对不同水质的过滤设备更是层出不穷。研究者通过大量的滤层试验,建立了过滤过程的微观理论,并将这些理论量化,利用多种方法建立了过滤过程的数学模型。 正如人们常说的“知道的越多,却懂得越少”,随着过滤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不但以前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人们还不断认识到具有新的甚至突破传统理论的现象。这些都促使人们继续研究下去。 本人自2004年开始师从李孟教授研究新型过滤材料和过滤技术。在3年的研究实践中,李孟教授带领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生产试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过滤理论打下了基础。但是在复杂的过滤领域中仍有许多理论与生产问题值得研究与探索。本研究是在导师李孟教授近年来对陶瓷滤料和“多级过滤技术”思路的研究基础上,和他悉心的指导下,一方面对“两级过滤”进行试验,总结数据,另一方面对理论进行研究,目的是使“多级过滤技术”在理论上有创新,在应用上有突破。对“两级过滤”的理论和试验进行阐述和初步总结,并撰写成本论文。 1.2 研究背景 1.2.1 过滤技术的发展 过滤是指悬浮液经过多孔介质或滤膜进行固液分离的过程,是水处理工艺过程之一[1]。水的过滤可视为一种“物理——化学”过程,使水通过颗粒物料滤床,分离出水中的悬浮杂质和胶体杂质。水充满在滤池滤料的空隙内,杂质被吸附在颗粒的表面或被截留在空隙中。 最早的过滤设备是一种横向水流的滤池,后来才发展为竖向水流的,这时人们才正式称之为慢滤池[1]。其运行有两个特点。一是过滤的水流速度很慢,其滤速为0.1-0.3m/h,另一个是在过滤的初期存在一个称为成熟期的时间,新建的慢滤池要运转1-2周后,才能出现清亮的过滤水,在滤层表面形成一层滤膜,滤膜发挥着对水的净化作用。在慢滤池运行的过程中,一般慢滤池在运行2-3个月后,须停止滤水,并把滤层表面2-3cm的砂刮掉,刮砂后的慢滤池又需经过2~3天的成熟期。虽然慢滤池出水水质良好,但由于滤速太慢、占地面积太大,建造费用大,运转时费用也大,对慢滤池的这些缺点,快滤池的出现成为必然[9]。因此,到了20世纪初,慢滤池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快滤池技术。 1885年,美国人研究发明了快滤池,并于1909年建立了第一座快滤池。快滤池因它的滤速快而得名,其滤料与慢滤池基本相同,有效粒径约为0.35~1.00mm,滤层厚度约为70~90cm,滤速约为5-10m/h[3]。 快滤池的出现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在高速水流条件下,如何让水中悬浮固体粘在滤料表面上;另一个是如何清除在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内,滤层中所截留的大量悬浮固体。快滤池的净化机理是利用滤料与脱稳粒子的相互作用来净化水质,由于水中悬浮固体的表面显电性而存在电荷斥力,无法相互凝聚,难以被滤料颗粒吸附,因此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悬浮固体脱稳后再经过滤池过滤,脱稳后的悬浮固体极易被滤料表面吸附截留,从而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快滤池过滤一段时间后,截留在滤料表面的浊质增加,使得过滤后水质不能达到出水水质要求,这时快滤池采用反冲洗的办法,使滤层膨胀或稍有膨胀,滤料在水力的剪切作用下或滤料之间的相互碰撞,从而使被截留的浊质被剥落,滤料得以清洗干净。所以,反冲洗是快滤池构造定性的一项关键技术[1]。 快滤池问世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过滤方式和滤池形式都在不断改进,其主要目的在于逼近理想滤池概念,以增加滤池的含污能力,延长运行周期以及提高过滤速度。于是对水流通过滤床的方向,不同滤料和滤料级配组合两方面加以改进,形成多种形式的滤池。 1.2.2 理想滤层概念[1] 当滤料新装入滤池时,整个滤层内,滤料的级配都一样,沿滤层厚度的每一点,滤料颗粒间所形成的空隙大小的分布也一样,具有容纳同样多的悬浮固体的能力。但滤池反冲洗后,由于水力分级的作用,原来的均质滤料滤层就变成了分级滤料的滤层。单级滤料的滤层都是分级滤料的滤层。 分级作用对于过滤有两方面的缺点。一是上部滤层由于孔隙小,能容纳的悬浮固体也就比下部滤层能容纳的少,整个滤层的容纳能力不均匀。另一个是,水流通过上部滤层的阻力比下部大,在截留悬浮固体后更变得严重。 悬浮固体在滤层中的分布是从顶到底呈指数关系递减,而滤料空隙大小的分布是从顶到底增加的,

文档评论(0)

22255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