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失业政策相关.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反失业政策 第一次失业高峰——建国初期(1950年-1952年) 通货膨胀+失业 治理通货膨胀 紧缩银根 经济萧条 企业经营困难、倒闭 更大量失业人口出现 到1952年,全国城镇失业率达10.6%,城镇失业人口超过376.5万人。 政策措施: 1、积极组织失业救济。 政务院于1950年颁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劳动部同时发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提出“以以工代赈为主,而以生产自救、专业训练、还乡生产、发给救济金等为补充办法”的原则。从1950年7月至1953年底,在各地政府失业救济工作中,以工代赈达280余万人次,生产自救者达15万人次,领取事业救济金者达460余万人次。 2、防止新失业人员的产生 1)实行“包下来”政策 开始是针对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后发展为“铁饭碗”就业制度。 2)防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 1950年土改后,政府动员了16.5万原籍在农村的失业人员还乡生产。1956年,中共中央批发劳动部《关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报告》后,各企业事业单位招收人员时,必须遵守先城市、后农村的原则,基本上不再从农村招工,以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 第二次失业高峰——“大跃进”之后,60年代初 3年“大跃进” “大干快上” 劳动力虚假需求急剧膨胀,城市人口短期内出现了非正常的机械增长。 经济结构畸形、持续增长难以为继 国家进行经济调整 城镇劳动力又严重过剩 1961年开始,失业问题恶化。 政策措施: 1、向农村疏散的“逆工业化”措施。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了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够回农村的,都要动员回乡支援农业生产;1962年,中央又作出《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规定1957年以前来自农村的职工,凡是能够回乡的,也应动员回乡。从1961年1月开始到1963年6月,共精简城市职工1940万人,如扣除新安排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净减少职工1744万人,其中回乡务农者达1300万人。同期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 2、制度回归,安置“待业人员”。 国家采取比较灵活的方针政策和安置办法,鼓励待业人员创办各种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服务业和商业组织,提倡出事家庭副业和个人自谋职业,恢复劳动力介绍所。 3、进行制度创新,探索灵活就业方式。 1964年,政府推行固定工人和“亦工亦农”两种劳动制度以及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以缓解失业压力,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 第三次失业高峰——“文化大革命”时期 古怪年代!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 建国初期出生的陆续进入劳动年龄的每年大约220万的城镇人口,失去了继续求学或就业的出路。仅就1968年等待安置的初、高中毕业生人数约1000万,当年城镇失业率为15%左右(当年城镇职工人数为5504万)。 这一时期政府主要借助于“上山下乡”这一“逆工业化”的方法来安置城镇新生劳动力。 从1962-1979年末,全国累计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有1766万人 第四次失业高峰——80年代初 1978年底,放弃“上山下乡”政策 下乡知青蜂拥回城 +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 公开失业人口(待业人口)大规模增加。 1979年,城镇累积的待业人员总数达到了15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5.4%。再加上之前人口增长失控,到1979年人口已增加到9.7亿,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需求。 政策措施: “三结合”方针 1、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广开就业门路。 改变过去重视全民所有制、忽视和限制集体所有制、打击个体所有制的错误做法,扶植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打开全民、集体、个人“三扇门”,积极推动多种就业渠道的开辟。 打破执行30年之久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和消费品工业,增加就业岗位。 改变对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歧视态度,通过鼓励和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减轻了第一、二产业的就业压力。 到1987年,在城镇社会劳动者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37%上升到42%,能够吸收更多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增强了经济的就业吸纳能力。 3、组建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和组织待业者就业。 从1979年开始在解决城镇就业问题中出现的劳动服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管理和联系待业人员、促进待业者就业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组织形式。到1987年,全国各种类型的劳动

文档评论(0)

开心就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