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风水局古今变迁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邯郸风水局古今变迁 邯郸,为什么叫邯郸呢?《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这个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外,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到此而成平原,所以得名“邯单”。又因城廓从“邑”,故单旁加了个“邑”字,即现在的“阝”旁,而成为“邯郸”。而“邯郸”一词出现最早的史料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桓公二十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昼晦。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而惠成王伐赵,围浊泽。七月,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 邯郸风水局的几次变化都与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有关,根据徐福龄教授所著的《河防笔谈》一书中的提法,有准确记载的是6次。第一次:禹王故道。约公元前2070—前602年,行河约1370年。 第二次:西汉流路。公元前602—11年,行河613年。 第三次:东汉流路。公元11—1048年,行河1037年。 第四次:北宋流路。公元1048年—1128年,行河81年。 第五次:明清流路。公元1128—1855年,行河723年。 第六次:利津流路。公元1855年至今。 黄河故道变迁图如下。 我们分四个时期来分析邯郸的风水局的变迁: 第一,春秋以前时期:这个时期邯郸东部以“禹王故道”为主,风水局如下: 北部玄武位,以太行一脉鼓山为靠;西部白虎位,以太行主脉环抱;南方朱雀位,近有滏水“玉带拦腰”,远有漳水南眺;东部青龙位“禹王故道”蜿蜒北上。 正是这样的风水吉局孕育了新石器时期的磁山文化,先民们择居于此地,可见其“相地卜宅”的水平已经相当的高超了。到了三千年的商代邯郸已是人口聚集,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邑,为商王朝都城殷的京畿之地。《史记·殷本记》注中有“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五年,更不徒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今邢台),皆为离宫别馆”。但商时邯郸遗址有待考古发掘验证。 第二,赵国古都时期:自公元前602黄河改道成“西汉故道”,使得邯郸风水局东西更加开阔。经过100多年的孕育,渐渐形成了以“赵王城”为中心的风水吉局。这段时期也是邯郸风水局最完美的时期。 战国时期邯郸所临水系图,如下: 太行山脉走向图,如下: 风水局势分析图,如下: 赵国都城邯郸,分城与廓两部分。城,称为“赵王城”,是王宫所在地,在今赵王城遗址,位于市西南4公里,由西城、东城、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品字形。共有面积505万平方米。廓,称“大北城”,位于王城东北的今市区内。 以赵王城的“龙台”为中心点向北与赵王陵、明山成三点一线为中轴线,形成了西有太行主脉成“白虎驯俯”,南方漳水成“朱雀水”环绕之势,东有黄河古道成“青龙水”蜿蜒而上,北有太行余脉紫山、红山、明山、猪山、狗山、兔山等环抱成“玄武垂头”(其中以明山为主玄武山),再往北更有玄武水——洺河自西向东流去,内有牛首水(今沁河)、滏水环绕南北的风水局。所谓“千尺为形”,如此恢弘的气势,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至战国时,赵敬侯发现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其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正式成为了赵国的都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依然是邯郸郡的首府。至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辖地为邯郸郡(后更名赵国),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的温明殿(今邯郸蔚庄市场与市七中之间,如下图)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河南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政治经济兴盛长达500年之久。 西汉时邯郸故城平面图如下: 第三,东汉以后时期: 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决口,经过60多年的泛滥成灾后才形成一条新的河道,行河约1037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动。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经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随着黄河向东南远远偏离,邯郸风水局之“青龙蜿蜒”之势尽失。至东汉末,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衰败非常。 但这一变迁造就了漳水南岸两个风水穴点的形成,即以邺城、大名为中心穴点的风水局先后形成。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邺城繁华一时,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 隋唐时,盛极一时的邺城被焚为废墟,城毁人迁,一蹶不振。而偏东南的大名(今邯郸大名县)却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为魏州首府,渐渐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

文档评论(0)

gpcjc19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