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200911培训资料.pptVIP

微生物学第5章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200911培训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菌与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动物身体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 富含有机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 提供稳定的pH、温度和渗透压 每一器官又有不同的理化条件 但动物体有多变的防御机制;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皮肤上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屏障作用机理: 改变pH值 占位性保护作用 争夺营养 抗菌素和细菌素;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粘膜表面和肠腔间有较厚的细菌层 (大鼠肠切片放大262倍); 条件致病菌 ;常见的条件感染类型 烧伤时创面化脓菌感染及败血症 切口化脓性感染 泌尿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念珠菌性阴道炎 伪膜性肠炎;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 一、侵袭力 ;; 繁殖和扩散 毒素和侵袭性酶;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肠壁的损伤和破坏;侵袭性沙门菌引起小肠壁损伤导致腹泻;丹毒 Erysipelascaused by Streptococcus pyogenes; 对机体防御机制的抵抗力 抗吞噬:荚膜、血浆凝固酶、溶血素 抗调理作用:荚膜多糖中的唾液酸、SPA 抗sIgA作用 ;侵袭; 外毒素;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 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举例:霍乱毒素分子结构; 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 ;细菌;; 细菌外毒素在医药上的应用: 与单抗连接,制备免疫毒素和重组毒素作为导向药物治疗肿瘤 可作免疫调节剂增强宿主抵抗力 临床治疗 ;内毒素 endotoxin; 分子量大于10万,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内毒素引起的调节因子;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①发热反应 ②白细胞反应 ③低血压与休克 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Shwartzman现象 其它作用 保护性效应 小剂量LPS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有增强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作用;内毒素的检测 鲎试验(limulus lysate test)最敏感 鲎:“马蹄蟹”,节肢动物门,无脊椎动物,时存活了3亿年的活化石。有开放性血管系统,每只可采血100-300ml,其血清呈蓝色,内含血蓝蛋白和外源凝集素。鲎血重金含一种变形细胞,其裂解产物可与G-菌的内毒素和脂磷壁酸等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三、细菌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四、细菌的感染类型;按感染发生部位与性质;(4)脓毒血症 pyemia 化脓性细??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又播散至其他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 带菌状态 carrier state 经过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致病菌未被及时清除而继续存于体内,与机体免疫力形成相对的平衡状态 带菌者: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 ;细菌的毒力,包括侵袭性酶和毒素 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与传播途径 病毒感染类型 ;pandemic caused by flu;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呼 吸 道 ;局部感染 local infection 全身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 从入侵部位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或到达远离入侵部位播散,进入机体血液系统称 病毒血症 viremia 第一次病毒血症 第二次病毒血症 ;二、病毒感染类型; ;慢性病毒感染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病毒持续存在于机体,不断排出。 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十年 HBV、CMV、EBV 潜伏性病毒感染 lat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基因组潜伏,无病毒体,不能分离出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增殖出现临床症状,可检测出病毒。 HSV导致的唇部单纯疱疹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us infection 长潜伏期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常导致死亡 AIDS、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三、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溶细胞型感染 病毒的杀细胞效应 cytocidal effect 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 主要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细胞溶酶体结构和通透性的改变 。③病毒抗原成份也可插入细胞膜表面,引起抗原改变,造成细胞融合,或引起免疫性细胞损伤。④病毒产生的毒性蛋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⑤病毒感染对细胞器的损伤 致细胞病变作用 cytopathic effect, CPE ;细胞病变效应 cytopathic effect,CPE 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在体外培养时可表现为细胞圆缩、溶解、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死亡 ;Enterovirus cytopathic effect in African Green Monkey Kidney Cells ;2.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文档评论(0)

sunfuliang78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