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三标题与主题__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课件.ppt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抢分点三标题与主题__小说常考的两类分析探究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评分细则] 从小说中的三个人物盲人少年、干爹、干娘的角度简析,3分;主题概括正确,3分。 ③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 ④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 √ × 不排斥抗日。 答案:①人物描写真实自然。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 ②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想念部队、宣传抗日等情节突出小红军的坚定信仰,为后面不畏死亡、坚持抗日的举动做好铺垫。 ③环境描写反映现实。对陕北自然环境以及老百姓、东北军等社会环境的真实刻画,使小红军的形象有了现实基础。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把握小说内容 小说讲述了一个红军小战士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后,如何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面对威胁不畏死亡的故事,塑造了 形象。 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红军战士 第2步:体会标题意义 小说的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从情节看是          ;实则                   ,像未出膛的枪弹一样,蕴含着无比的力量。 连长没有射出的那颗要杀死小红军战士的子弹 象征了有着坚定信仰的小红军、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 第3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答题 表层含义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是东北军连长准备射向红军小战士而最终没有射出的那粒枪弹。 深层含义 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力量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小红军战士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规范作答] ①指向小说的情节,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②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战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③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摧毁敌人。 [评分细则] 答出这颗枪弹的表层含义2分;能从两个角度答出其象征意义各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小说讲述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念和小红军的英勇无畏的故事,正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②“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作用,无论是红军小战士,还是被红军小战士感染了的人们,都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③小说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标题,具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这颗未出膛的枪弹象征了中国军民凝聚在一起的抗日力量,无坚不摧。 “四面包围”法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1.从人物看主题。人物是小说主题的载体,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往往隐含着作品要表现的主题。 2.从情节看主题。小说讲述的故事和表现的事件,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 3.从环境看主题。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往往有时代烙印,是主题的暗示。 4.从作者的议论看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往往隐藏在议论中。抓住作者的分析议论,可认识主题。 考点诠释 探究题作为最能体现课标精神、能力层级最高的题型,往往是小说阅读题中的压轴题。小说阅读能力中的“价值判断”“审美评价”“意蕴探究”等考查点,往往与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 【典题示例】————————————————————————————————— [典例2] (2019·河南许昌、罗阳两市高三第三次联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流浪的弦音 安庆 捏掉头顶的一片树叶,秋天了。盲人那年说:“我想认个干娘。”盲人每走一个村都这样说着他的愿望。 盲人的两手还执着那把二弦。盲人知道面前还蹲着一个人。别人都走远了,蹲在跟前的人说:“孩子,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盲人的手颤了一下。“你愿认吗?”盲人这次听准了。“娘。”盲人“扑通”一声跪下,二弦响了一声,像从他心里跑出的一个音符。 干娘去扶他。干娘说:“给娘拉一曲吧,算认娘曲。” 盲人说:“娘,阿炳也是盲人,我就给娘拉阿炳的《二泉映月》。” 盲人依然到处去拉他的曲子,唱他的坠子。盲人习惯了游走,盲人脚下的路就是手里的那根棍子。盲人和干娘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双月的十九回一次瓦塘村。盲人说:“娘,我不能天天待在瓦塘,我还要出去唱坠子呢。” 干娘说:“记住,娘等你。” 每一次走时,干娘都把他送到村外的十字路口,问干儿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无止境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