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庄子秋水课件电子教案.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小传;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 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只做过卑微的蒙地漆园小吏。楚威王闻其贤明,以厚礼聘任相职,不就。说是做官戕[qiāng]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终生穷困。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怎样理解庄子的“道”?;;;; 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 道德境界: “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庄子》; 《庄子· 秋水》赏析 【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用篇首两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课文仅节选《秋水》第一部分。 ;秋水(节选) 《庄子》 ;伯夷 ;译文:;; 渤海神若说:“不可与井蛙谈论海的事情,是因它们所处地方的局限;不可与夏虫谈论冰雪的事情,是因它们受着时令的制约,不可与霸蛮的人谈论大道理,是因他们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山谷河溪跑了出来,见识了大海,知道了你的浅薄,就可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溪河流向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却不会溢出;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也不会亏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没有??觉。这是因它的容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不可计数啊!但我未曾因此自夸,因为我以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它的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在自己见识很少的想法,又怎会去自夸呢?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小洞)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遍布)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通“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如此)矣! //(3.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道理。)伯夷辞(辞让)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4.借题发挥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讽。) (提问:为何庄子在前肯定仲尼闻多、伯夷义重,在此又要嘲讽他们?不是矛盾吗?);//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人们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可人类只占其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可人只占其中一千;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士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主旨;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说理。 本文塑造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从他们的一番对话中深含着哲理。人们从中得到启迪。 2.文章开头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二是用河景与海景互相比照,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 3.庄子散文善于连类设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海若;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思考与练习;;;作文:;[附录];[译文];【附录】;“知鱼乐”之辩;《庄子》其文;

文档评论(0)

139****0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