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透过与同侪的互动来了解教室内的社会生活.doc

幼儿透过与同侪的互动来了解教室内的社会生活.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錄 *摘要…………………………………………………… 1 壹、我為什麼要研究………………………………………1 貳、我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2 參、文獻的深入探討………………………………………3 肆、研究的方式……………………………………………8 伍、觀察研究的過程…………………………………… 11 陸、結論………………………………………………… 23 柒、淳怡的心得………………………………………… 24 *參考文獻………………………………………………25 摘要 幼兒透過與同儕的互動來了解教室內的社會生活,由中探討幼兒對利社會行為的認知、態度與行動,及互動過程中產生哪些問題?如何解決?教師如何介入與輔導? 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在同情安慰、輪流分享、幫忙協助、友善親愛、為他人著想、尊重他人、原諒他人或互動時的禮貌等項目,尚因幼兒還多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考量,使利社會行為的出現率較低,須由老師利用幼兒生活中的事例,給予隨機教導、示範、提醒或討論以解決問題。 最後,本研究期能在對幼兒的社會行為有進一步的了解,學習促進幼兒利社會行為發展的策略,進而幫助幼兒由生活經驗中學習眾善如何行,體會諸惡為何莫做的利社會價值觀,並付諸於實際的行動之中。本專題研究藉由楊明國小附設幼稚園中班小朋友,來了解其社會行為的發展,並觀察中班的兩位帶班老師是如何輔導、促進孩子利社會行為的發展。 壹、我為什麼要研究 以前在修『幼兒教育概論』這門課時,老師曾經介紹我們看裴利老師的一本書,書名是『孩子國的新約-你不能說,你不能玩』,書的內容是介紹孩子間的社會互動行為,裴利老師先利用說故事的方式,再和孩子討論、學習,如何與人分享、相處、相互幫助等。此類議題在閱讀完裴利老師的書後,班級裡我們也花時間做深入的討論,當時老師曾問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學習分享、發揮同理心?我不喜歡和這一個人玩,難道不可以嗎?』老師這個問題在班上引起廣泛的討論,也對我產生莫名的影響。 書中描述裴利老師很努力的想改變教室中的氣氛,花很大的心思與努力讓孩子了解如何公平對待他人,學習有愛、學習公平、學習同理心,讓我對社會行為發展就一位幼兒的影響來說有深遠的認知。我想同儕間的互動只是社會化過程的一小部分,但如何讓孩子在良性的社會化的過成中成長,我相信絕對是每位幼教師重要工作的一部份。 觀之現在進入幼教職場,對孩子彼此間互動上的糾紛或促進正向行為的發展,不知應該如何有效處理,而深感困擾,故特做此研究,希望對將來的幼教生涯與幼兒利社會行為的發展與輔導能有所幫助。 貳、我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 現代的幼兒普至入學年齡,便進入學校開始接觸團體生活的情況相當普遍,其與同儕互動接觸的經驗和時間亦相對的增加。幼兒的生活範圍不再限於家庭,父母親也不再是扮演培養社會性發展的唯一角色;同儕關係在其社會及人格的發展上開始占有重要的部分及深遠的影響。 因為知道利社會行為的發展對幼兒教育的重要,但對初次踏入幼兒教育的我,在實習場中,面對著一群天真無邪首次接觸團體生活的孩子,與同儕間的社會互動難免會有困擾,要四歲的學齡前孩子對這些利社會價值觀開始認知,實屬不易。因此我將小朋友生活中發生的事與老師的處理方式做成觀察記錄,以第三者的角色,學習促進幼兒利社會行為發展的策略。 參、文獻的深入探討 一、何謂利社會行為 利社會行為或亦被稱為利他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常被定義為自願行使有利於他人而不求回報,也不受外力脅迫的行為(Bar-Tel,1976),包括同理心、友善、安慰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仁慈、合作、分享、輪流等(李駱遜,民85)。 二、影響利社會行為表現的因素 (一)社會文化 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會因利社會行為以融入而成為生活習慣中的一部份。美國阿美許族人鼓勵幼兒從事團體性的遊戲和工作,年幼者可以與年長者學習,年長者幫助年幼者,每個人的個別差異被尊重,能力差者或學習遲緩者反而會得到更多的幫助與鼓勵。若一都市的社會文化是要求幼兒要比同儕有更優異的表現,成功往往是從競爭中得來的,在追求勝利與競爭的過程中,利社會行為相對的也會較少出現(林鳳嬌,民87)。 (二)家庭 幼兒利社會行為表現的差異可能源自在他們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同家庭所傳遞的價值觀。家長的言談舉止、教養方式、親子關係、手足關係等均對兒童利社會行為的發展產生影響。研究中指出發生在嬰兒期與母親有良好依附關係的幼兒,入學後較易與人相處並受同學歡迎,家長溫和,不強制的態度及正向的回應亦有利於利他概念的發展,及加強行為的實踐。 促進幼兒社會化的另一途徑是手足關係,兄弟姊妹的相處情形提供了許多互相學習社會技巧的機會,『與手足在合作互助的環境中亦會表現出較多的合作行為』(林鳳嬌,民87)。 (三)人格特質差異 因遺傳、環境、成熟和學

文档评论(0)

676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