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上)演示教学.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一、长篇章回小说 ; 元末名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其它一些史籍材料的基础上,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创作出历史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主体符合史实,细节多有虚构,所谓“七分实事,三分虚假”(清代章学诚《丙辰杂记》)的面目,民间也有所谓“真三国,假封神”的说法。 ; 《三国演义》如同绝大多数中国传统通俗文学一样,正邪分明,书中以刘备代表的蜀汉为正,以曹操代表的曹魏为邪,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一直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有点正统但颇令人怀疑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人心思汉”的时候,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小说的最后写订者罗贯中承认并吸收了这一思想,将它熔铸到作品结构、情节和人物描写中去。;电视上和历史上的刘备与曹操形象; 《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事,不官身处什么集团,不管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诸葛亮的忠与关羽的义,作者花大量笔墨加以渲染。《三国演义》中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又渗透着当时民间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即“义气”,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以及知恩图报的原则。前者以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生死与共为代表;后着则突出体现在关羽为报昔日之恩,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地放走曹操上。;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结义誓言; 在三国乱世中,要获得成功还得凭借军事上的实力和谋略上的成功。小说对于智与勇,都是予以歌颂的。比较起??,小说更突出了智慧的重要性。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忠贞的典范,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他初出茅庐,就为刘备提出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在通晓天时地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克敌如神;在深切地掌握敌方心理特点的情势下,巧妙地使用了骄兵计、疑兵计、伏兵计、反间计等,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其中如“空城计”、“陇上妆神”等就是心理战成功的著名范例。此外曹操、司马懿、周瑜也是小说着力塑造的智慧人物。 ; 艺术成就 一、在结构上,《三国演义》将纷繁的人事、复杂的矛盾,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表现出高度的叙事技巧。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 就所叙事件而言,《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二、在人物上,与它的截然分明的道德评判相关联,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这种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的脸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但也应该看到,小说所塑造的这些具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往往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忽略其它,造成了失真之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所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民间也有“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的谚语。;曹操与关羽; 三、在语言上,《三国演义》用的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常需在书中直接引用史料,如用纯粹的白话就难以谐调;一是带些文言成分,给人的感觉会多些历史感。这种语言简练而不失流畅,并不是容易写好的。它从讲史而来,故偏于叙述而少描写,其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2、《水浒传》; 从南宋起,宋江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形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元末明初,在这些作品基础上,产生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一般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后罗贯中在其真本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加工。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杭州生活过,从本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施耐庵是苏北兴化人的说法。; 作者主观意图是通过小说宣扬一种“忠义”的思想,它包括对朝廷的“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与梁山好汉之间的“义”(市井义气),虽然小说花了大量篇幅渲染“义”,但最终仍然屈服于“忠”(宋江形象的塑造)。

文档评论(0)

135****96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